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儿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京医院眼科就诊的13例I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眼部检查,3例患儿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5例6眼根据病情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随访6个月~6年。主要总结患儿病史、家族史、全身表现、眼部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随访期间眼部及全身病情变化。结果13例患儿均为女性,就诊年龄为5 d~42个月,平均2.0(1.0,8.5)个月。初诊时主要皮肤损害表现为红斑水疱期4例,疣状皮疹期3例,色素沉着期6例;随访时见萎缩期7例。13例26眼中10例18眼有眼部受累,占总病例数的76.9%(占总眼数的69.2%);其中8例双眼受累,2例单眼受累,3例眼部未受累。眼部受累者均累及视网膜,典型表现为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13眼,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10眼,周边视网膜血管分支增多7眼,视网膜血管白线状改变、部分血管闭塞4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3眼,全视网膜脱离2眼,视网膜皱襞伴黄斑板层裂孔1眼。此外,视网膜出血11眼,视网膜色素改变4眼,灰白色条带样病灶3眼,黄斑发育不良2眼,脉络膜萎缩灶1眼,视盘前胶质增生1眼,视网膜黄白色渗出1眼。同时,4例患儿伴有斜视和眼球萎缩等眼部表现。分别有3例4眼和2例2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末次随访时活动病变消退,病情稳定。结论IP患儿眼部临床表现多样,以特征性的视网膜血管病变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新冠肺炎护理应急管理中对于PPRR理论的应用分析。方法:在本院2019.12——2020.12期间分析开展的护理应急管理措施中找寻缺陷,然后将PPRR理论应用于此管理中结合硕果后建立新冠肺炎(COVID-19)危机前的护理预防工作、护理准备工作、爆发期的护理反应详细方案。结果:在截止于本院的2020年12月1日我院开展的新冠肺炎病患招收和预防工作中总纳入对象共计96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后总计死亡1人、治愈出院94人、留院1人,病患总治愈率98.9%,其中医护人员未有死亡例子。结论:在医院中新冠肺炎护理工作中应用PPRR理论能够让护理管理方案更有序的开展,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工作能力,能有效对抗新冠肺炎的病情蔓延,为传染病疾病防控提供借鉴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珠海市MSM中HIV自我检测(HIVST)模式和现场HIV快速检测(HIV-RDT)模式的成本效果和支付意愿,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视角,收集珠海市在2019年1-9月MSM参与两种HIV检测模式的成本投入和效果产出,采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10 000名MSM队列决策树模型,测算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敏感性分析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珠海市男同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动员参与HIVST和现场HIV-RDT的MSM人次数为2 303 vs. 816,发现HIV筛查阳性者人数为33 vs. 35,筛查阳性率为1.7% vs. 4.3%。每筛查1例的成本为60.45元vs. 240.43元,每发现1例筛查阳性的成本为4 218元vs. 5 606元。决策树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每检测1例MSM的平均费用为44.67元vs. 148.42元,ICER为负值。当发现1例HIV筛查阳性支付意愿低于6 528元时,HIVST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当投入高于该阈值时,现场HIV-RDT是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结论珠海市现行的HIVST模式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公共卫生项目,决策者应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广HIVST在MSM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老年性膝骨关节病实施温针灸与针刺治疗的肺功能改善情况和心理状况。方法以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进行治疗的50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50例患者按照入院号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患者实施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在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膝关节活动功能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膝关节活动功能参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膝骨关节病以常规训练为基础,实施温针灸与针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临床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心理护理促进产后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心理护理。结果:在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2.33±2.58)、(39.56±2.08)、(51.34±2.56)、(40.23±2.53),对照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2.49±2.43)、(49.63±2.79)、(51.26±2.81)、(48.61±2.41),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心理护理措施在产妇的产后康复中,能够显著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调节产妇情绪,帮助产妇恢复盆底肌功能,产妇护理过程中配合程度更高,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FFA检查的自然退行ROP患儿41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5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Ⅱ区病变44只眼,其中2、3期病变分别为38、6只眼;Ⅲ区病变38只眼,均为2期。所有患儿在矫正胎龄(70.70±12.25)周且ROP自然退行完成后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重点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以及脉络膜循环和黄斑部异常情况,同时对比观察Ⅱ、Ⅲ区病变退行后的差异。视网膜血管化范围以视盘中央与血管化边缘的距离(DB)/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的距离(DF)的比值(DB/DF)表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宽度为锯齿缘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的距离,以视盘直径(DD)记录。不同ROP分区患眼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脉络膜循环呈线状充盈9例(21.95%,9/41)。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32只眼(39.02%,32/82 );初始嵴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区域内,血管分支增多45只眼(54.88%,45/82 ),血管走行平直27只眼(32.93%,27/82 ),环状血管45只眼(54.88%,45/82 ),动静脉分流18只眼(21.95%,18/82),毛细血管床丢失46只眼(56.10%,46/82)。FFA晚期见点、线状荧光素渗漏23只眼(28.05%,23/82)。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缩小、黄斑区弱荧光等黄斑异常28只眼(34.15%,28/82 ),其中黄斑颞侧移位1只眼。患眼颞侧、鼻侧DB/DF值分别为4.63±0.29、3.77±0.23;颞侧无血管区宽度为(1.74±1.00)DD。与Ⅲ区病变比较,Ⅱ区病变自然退行完成后血管分支增多和荧光素渗漏更常见(χ2=9.303、10.774,P=0.002、0.001),颞侧视网膜血管化范围更小(t=-2.285,P=0.026 )、无血管区更宽(t=5.491,P<0.001 )。结论ROP自然退行病变稳定后,视网膜血管化不完全和血管发育异常等FFA特征可长期存在,包括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走行平直、环状血管、毛细血管床丢失和黄斑异常等,其长期安全性尚需合理地随访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进行治疗的68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归脾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疲劳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后,观察组疲劳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并有利于优化患者疲劳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