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食管外科技术的提高,胸中段以上食管癌的手术方式现以食管次全切除、颈部食管与胃吻合重建术为首选,即“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其优点是切除病变组织完全,清除淋巴组织彻底。颈部行食管胃吻合时;吻合口发生率在10%~25%;而胸内吻合时吻合口的发生率在10%。以下,但颈部吻合口的处理通常能在床旁完成,主要包括开放颈部伤口、建立适当引流,进一步的处理要根据吻合口的部位来决定。一旦出现吻合口,患者术后愈后恢复时间则变长,同时患者经济负担也增加。现将有关吻合口发生时间及原因、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 颈部吻合口瘘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提高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颈椎牵引治疗,实验组(28例)采用传统颈椎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各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较高,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安全高效、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 标签: 颈部康复操 颈型颈椎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31-01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治疗中位直肠舟状窝(intermediate type rectovestibular fistula,IRVF)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应用LAARP手术治疗IRVF患儿18例,平均手术年龄4. 1个月(2. 9~6. 6个月)。经腹腔游离直肠系膜,经腹会阴联合直视下建立括约肌复合体中心隧道,行瘘管内黏膜切除,将直肠从括约肌复合体中心拖出,同时保持后联合和会阴体完整。分析所有患儿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患儿肛门功能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结果1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LAARP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1例患儿出现直肠黏膜脱垂。对随访期内年龄超过2. 5岁的15例患儿进行排便功能评估,14例患儿可自主控制排便;12例患儿无污便或1级污便,2级污便2例,3级污便1例;9例患儿无便秘或1级便秘,4例为2级便秘,2例为3级便秘。家长对患儿肛门外观满意。结论LAARP手术可清晰显示括约肌复合体,完整保护后联合和会阴体,并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是治疗IRVF的新途径。

  • 标签: 中位肛门闭锁 直肠前庭瘘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²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双能CT评估、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PTC患者(129枚非转移淋巴结和97枚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和影像资料。62例患者的156枚淋巴结(91枚非转移淋巴结和65枚转移淋巴结)为训练集,22例患者的70枚淋巴结(38枚非转移淋巴结和32枚转移淋巴结)作为独立验证集。用Syngo.via Frontier Radiomics软件在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上进行半自动淋巴结图像分割,每枚淋巴结提取动脉期和静脉期各1 226个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组学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基于淋巴结CT图像特征(模型1)、组学特征(模型2)和两者联合(模型3)的诊断模型。将模型3用列线图直观表示,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模型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3个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模型1由淋巴结形状、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和结外侵犯5个特征构成。LASSO回归共筛选出3个动脉期组学特征并建立了影像组学标签(模型2)。模型3由淋巴结的大小、形状、强化程度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3均具有最优的诊断效能(AUC为0.965、0.933),其次是模型2(AUC为0.947、0.910),且两者均显著优于模型1(AUC为0.850、0.846)(训练集:Z=4.066、3.758,P均<0.001;验证集:Z=2.871、1.998,P=0.017、0.042)。结论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能有效诊断PTC淋巴结转移,且联合常规CT图像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