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动脉化静脉皮游离移植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显微外科采用动脉化静脉皮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患者资料。在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下,根据Goldschlager分型中的Ⅲ型设计合适的静脉皮血管走行,放大镜辅助下切取皮,将游离的静脉皮移植于受区创面。术后观察皮修复情况,包括皮血运、颜色、质地、成活情况,患指屈、伸活动度和前臂供区外观。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结果共纳入17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9~68岁,平均34.6岁。共设计切取18个皮,皮大小为2.0 cm ×3.0 cm ~ 8.0 cm × 9.0 cm。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8个皮术后2 d出现水疱,予抬高患肢保持水疱完整性,术后1周皮水疱消退;7个皮术后2 d出现淤血情况,经抬高患肢、拆除部分缝线等常规处理2周后逐渐自行消退;1个皮术后1周出现渐进性低灌注状态,经保温、抗凝、扩血管及高压氧对症处理后无明显改善,最终坏死。完全成活17个皮,完全坏死1个皮。所有成活皮无臃肿,外观佳,2例植皮区色素沉着,患指屈、伸活动度良好。16例(除去1例完全坏死皮)成活皮的患者手部功能评价结果:优11例,良5例。结论红外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操作简单、直观精确等优点,可实现直视下快速设计静脉皮,是动脉化静脉皮移植的得力辅助工具。

  • 标签: 外科皮瓣 红外线 静脉 移植 动脉化静脉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在修复足跟、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了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修复足跟部创面10例,足踝及足背创面6例。采用改良的"Z"形皮肤切口显露皮蒂部,蒂部包含1条来自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链,及1条或多条小隐静脉的属支静脉,剩余筋膜组织尽量剔除;最后采用腓肠内侧或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的接力皮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术后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全部成活,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皮肿胀及坏死,创面均I期愈合。皮面积大小12 cm×5 cm~30 cm×15 cm,蒂部宽度1~2 cm。未再次行皮修薄整形手术,供区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其中10例小腿后方皮供区采用接力皮覆盖,6例直接闭合。所有患者对术后下肢功能和外观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皮肤切口,蒂部穿支加强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可以安全可靠的修复足跟、足踝部创面,不易出现皮供血不足或者静脉危象,同时可以通过接力皮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穿支皮瓣 手术改良 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