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I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感染性病变,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的细菌性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IIA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动脉瘤大小、形状、位置、是否破裂等存在差别,IIA患者的治疗方案也需个体化实施。笔者现主要围绕IIA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IA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 标签: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 抗感染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和传统治疗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间经MMAE治疗38例(48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间经传统方法(保守及外科钻孔引流术)治疗126例(162侧 CSD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MMAE 和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共25例(31侧CSDH)匹配成功。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CSDH复发率、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影像学随访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等。结果MMAE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0(0/31)与19.4%(6/31),P=0.024]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MMAE组6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96.8%(30/31)与74.2%(23/31),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AE组较传统治疗组具有更低的CSDH复发率趋势[3.2%(1/31)与22.6%(7/31),P=0.053]。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分别为61.3%(19/31)和45.2%(14/31),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2.0%(23/25)和88.0%(22/25),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分别为92.0%(23/25)和84.0%(21/25),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25)和4.0%(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AE可能是治疗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MMAE与更低的CSDH复发趋势,更低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及更好的影像学随访结果相关。

  • 标签: 血肿,硬膜下 脑膜中动脉 血管造影 栓塞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张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IA)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神经系统血管病变。IIA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未破裂IIA则临床表现隐匿,诊断较为困难。文章主要围绕IIA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 临床诊断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神经系统血管病变,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细菌性栓塞为其常见病因。该文报道了1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结合病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感染性颅内动脉瘤。该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完全好转。

  • 标签: 动脉瘤,感染性 心内膜炎,细菌性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脑梗死后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区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纹状体内囊区脑梗死(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周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在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FE)任务下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SMC)区激活情况,再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个亚组。通过Xjview软件对观察组健侧SMC区激活进行观察并同对照组行动态比较,同时对亚组感兴趣区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UL),分别于发病1周内及发病1、3个月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前,对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BOLD-fMRI显示:对照组受试者在一侧手指被动FE运动时,可见对侧大脑半球SMC、辅助运动区(SMA)、双侧下顶叶及同侧小脑激活。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健侧SMC区即存在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随着患肢的康复,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低,其成像模式逐渐趋于对照组;组2共5例,发病初期健侧SMC区无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增强;组3共6例患者,于发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均未见健侧SMC区明显激活表现。发病1周内FM-UL评分3个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时患者FM-UL评分3个亚组间,以及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病3个月时,观察组1与组2患者FM-U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观察组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健侧大脑半球SMC区参与了皮层下脑梗死后的运动功能重组,其激活时程同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健侧感觉运动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8.4、183.6,均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1.7、304.5,均P<0.001)。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 标签: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感觉运动区 功能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相关皮层功能区重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例同期临床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扫描,通过SPM8软件观察不同时期脑功能区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激活进行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进行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部分(FM-UL)评分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跟踪评定。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区及双侧SMA区。不同患者早期BOLD-fMRI感兴趣区激活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患者以患侧为主,双侧SMC区及SMA区激活;1个月及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弱,患侧SMC区激活逐渐增强。Ⅱ型患者单纯患侧SMC区及SMA区激活,1个月时表现为以健侧为主双侧SMC区及SMA区明显激活;3个月时患侧SMC区激活进一步增强,健侧减弱。Ⅲ型患者仅患侧SMC区或M1区激活,1个月时患侧SMC区激活轻度增加;3个月时患侧SMC区激活进一步增强,SMA区未见激活表现。发病初期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患肢FM-UL评分分别为(10.0±3.3)分、(10.6±5.7)分及(9.2±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后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FM-UL评分分别为(52.3±4.6)分、(36.6±2.4)分及(12.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FM-UL评分分别为(63.7±2.9)分、(59.2±3.1)分及(13.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功能重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侧SMC区的早期及动态激活增强、健侧半球SMC区及双侧SMA区的早期激活在脑卒中康复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重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 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 标签: 脑梗死 放射学,介入性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血栓切除术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毛泽东的诗词,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让人受到精神的洗礼。毛泽东以一首《沁园春·长沙》登上了诗坛,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宏伟的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他“动”、“斗”的人生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 标签: 毛泽东 诗词 人生观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