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骨密度(BMD)与骨肌血流灌注、肌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临床申请需要接受腹部CT灌注(CTP)检查的91例患者,扫描范围包括L1~L3椎体。在行CT平扫的同时行定量CT(QCT)检查,测量L1~L3椎体BMD并计算平均值,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n=33)、骨量减少组(n=41)及骨质疏松组(n=17)。基于QCT计算L3水平椎体周围肌指数及脂肪分数。基于CTP图像测量L3椎体及椎体周围肌群灌注参数。3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间椎体周围肌指数与脂肪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椎体骨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流量提取参数(F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4、0.312、0.266,P值均<0.05;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r值分别为0.437、0.340、0.337,P值均<0.05)。3组间椎体周围肌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周围肌指数与脂肪分数呈负相关(r=-0.599,P<0.001;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r=-0.404,P<0.001),二者与椎体周围肌灌注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随BMD改变,L3水平骨肌含量变化同步,椎体骨量下降伴随周围肌量下降、肌内脂肪含量增多以及骨血流灌注下降。L3水平椎体和周围肌肉血流灌注变化不同步,骨质疏松患者血流灌注下降可能仅限于骨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 454(955) mm3和14(29) mm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 mm2和(0.4±0.8) 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骨性Ⅰ类错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