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补充维生素D3对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美沙拉秦治疗至少12个月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根据是否同时补充维生素D3(125 IU/d)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检索病历数据库,获取患者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等资料。采用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特征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Wilcoxon 符号秩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ΔMayo]和25(OH)D的变化[Δ25(OH)D]。纳入单因素相关性分析P<0.2的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ΔMayo和Δ25(OH)D的独立因素。结果共纳入74例UC患者(男44例,女30例),中位年龄(范围)为39.5(20~76)岁,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第12个月与第0月比较,试验组患者25(OH)D平均水平显著增高[(22.87±7.30)μg/L比(18.15±7.48)μg/L,P<0.001],而对照组患者25(OH)D平均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7±8.49)μg/L比(19.82±9.47)μg/L,P=0.466]。第12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Mayo评分的下降幅度更大[-3(-4.75,-1.25)分 比-2(-3.25,0)分,P=0.034],临床缓解率更高(55.6%比28.9%,P=0.020)。另外,依据美沙拉秦治疗前的基线25(OH)D水平,将74例UC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38例,25(OH)D<20 μg/L]和维生素D不缺乏组[36例,25(OH)D≥20 μg/L]。第12个月时,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分析发现,补充维生素D3的患者与未补充维生素D3的患者相比,前者改良Mayo评分的下降幅度更大[-4(-5.75,-2)分比-2(-4,0)分,P=0.048],临床缓解率亦更高(60.0%比22.2%,P=0.019)。结论补充维生素D3可能有助于改善美沙拉秦治疗轻中度UC患者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维生素D缺乏的UC患者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对患者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分,并分析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为72.15%(114/158),BBPS评分为(5.86±1.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便秘史、服药后是否主动运动、运动习惯、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服药后排便次数、是否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最后一次粪便形状、检查前1 d饮食摄入均对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有影响[χ2(t)=5.572、12.326、17.135、7.646、(15.107)、(6.826)、11.114、12.294、11.063、17.625,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长、服药后排便次数少、未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长、最后一次粪便形状为残渣或黄水、检查前1 d高纤维饮食均是导致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17、2.091、8.527、3.184、10.111、2.134,均P<0.05)。结论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不高,BBPS评分较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肠道准备质量,降低其肠道准备合格率,应对此类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肠道准备质量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水平与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失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30例UC患者和15例结肠腺瘤对照者的外周血和结肠组织标本,同时记录上述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VDR、Th17细胞和Treg细胞相关因子[RORγt、白介素(IL)-17、Foxp3、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UC患者结肠组织中RORγt、IL-17、Foxp3、IL-10表达水平及RORγt/Foxp3比值均高于对照组[0.32(0.20,0.46)×10-2比0.17(0.11,0.19)×10-2,0.56(0.30,0.76)×10-2比0.19(0.16,0.26)×10-2,0.26(0.16,0.33)×10-2比0.18(0.12,0.21)×10-2,0.29(0.19,0.37)×10-2比0.06(0.04,0.09)×10-2,1.14(0.81,1.86)比0.86(0.78,0.92),P均<0.05],并且活动期患者高于缓解期患者[0.45(0.31,0.53)×10-2比0.16(0.13,0.20)×10-2,0.73(0.56,0.78)×10-2比0.26(0.21,0.33)×10-2,0.26(0.24,0.35)×10-2比0.17(0.14,0.26)×10-2,0.35(0.28,0.38)×10-2比0.16(0.11,0.20)×10-2,1.77(0.90,2.07)比82.84(64.12,112.67),P均<0.05]。UC患者结肠组织中VD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66(0.28,19.15)×10-2比2.94(2.61,3.21)×10-2,P<0.001],并且活动期患者低于缓解期患者[0.37(0.26,0.69)×10-2比2.63(1.78,3.24)×10-2,P<0.001]。线性回归分析发现UC患者结肠组织中RORγt/Foxp3比值与VDR表达水平成独立负相关(β = -0.530,P = 0.003)。结论UC患者结肠组织中VDR表达降低与Th17/Treg细胞失衡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3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和33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取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Breg细胞(CD3-CD19+IL-10+B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克罗恩病患者于第0、2、6周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5 mg/kg)诱导缓解,其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的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于第14周再次检测PBMCs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并与第0周进行比较。同时,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于第0周和第14周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沉降率辅助评估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结果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克罗恩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PBMCs中Breg细胞比例较高[(3.15±1.17)%比(2.64±0.38)%,P=0.024],Treg细胞比例较低[(2.15±0.49)%比(4.25±0.41)%,P<0.001]。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和治疗第14周,克罗恩病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呈独立正相关(r=0.628,P<0.001;r=0.749,P<0.001)。治疗第14周,根据症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内镜下黏膜愈合进行评估。CDAI<150且内镜下黏膜愈合者定义为缓解组(R组),CDAI≥150或内镜下黏膜未愈合者为未缓解组(N组)。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R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5.89±2.60)%比(3.19±1.27)%,P<0.001;(4.59±0.72)%比(2.08±0.47)%,P<0.001],CDAI和CRP均显著降低[CDAI:(63.19±14.69)比(195.62±58.13),P<0.001;CRP:(3.65±2.23) mg/L比(29.80±30.06) mg/L,P<0.001]。治疗前和第14周,克罗恩病患者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与CRP(r=-0.279,P=0.026;r=-0.406,P=0.001)和CDAI(r=-0.409,P=0.001;r=-0.708,P<0.001)始终呈独立负相关。治疗第14周,ROC曲线分析显示"Breg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参数(曲线下面积:0.782,截断值:0.895 5,P=0.034)。结论Breg细胞和Treg细胞不仅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联合检测这两类免疫细胞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