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寒潮指高纬度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侵袭,造成剧烈降温的天气活动 。不同的研究者对寒潮的定义方法有所不同,如朱晨玉等定义冷空气侵入后, 24h内平均温度降低10℃及以上且低于该站30年冬季 (10月~次年3月) 平均温度时寒潮爆发, 平均温度回升到30年该站冬季平均温度之上时寒潮结束 。Lau和Chang在考虑降温的同时也考虑到东亚冬季风与寒潮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而定义香港地区的寒潮要满足:降温大于5℃、中国内陆与沿海的地面压力差大于5 hPa、南海北部盛行北风风速大于5 m/s这三个条件 。由于研究区域的不同,研究者们对寒潮的定义标准也不同,如,Ryoo等定义两天最低温度降幅大于7.5℃为韩国的一次寒潮标准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逐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站点数据资料,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总计发生寒潮41666站次,平均每年共发生普通寒潮约771.6站次,平均每站每年共发生寒潮10.7站次。其中,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45%,超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20%。冬季寒潮发生站次最多,其次为春季,秋季最少。三类寒潮均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发生的站次最多。全年以及秋、冬、春三季的寒潮发生站次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寒潮平均持续时间秋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寒潮初发日期有显著的延迟趋势。中国东北地南部区全年寒潮站次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度、极涡面积及强度、东亚槽强度、冷空气次数在呈正相关,东部地区的寒潮强度与极涡面积、极涡强度、冷空气次数及东亚槽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东亚槽位置偏西时东北地区南部春季寒潮站次偏多强度偏强。秋、冬、春三季高纬地区及寒潮关键区内地表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寒潮关键区区域在冬春季节环流呈南风增加的趋势,不利于高纬地区冷空气南下,亦不利于其在寒潮关键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