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康柏西普治疗的累及中心凹DME患者92例13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患眼均接受起始每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1次,连续3个月或5个月,其后根据患者视力和OCT检查结果进行按需治疗(PRN),即3+PRN或5+PRN治疗方案,并据此分为3+PRN组、5+PRN组,分别为84、51只眼。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后12个月末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变化以及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连续变量比较行独立样本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治疗后12个月末,与基线时比较,3+PRN组、5+PRN组患眼BCVA分别提高(8.8±4.4)、(9.2±6.1)个字母,CRT分别下降(145.1±50.5)、(148.5±82.5)µm;两组患眼间BCVA提高字母数、CRT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5、0.548)。3+PRN组、5+PRN组BCVA提高>10、15个字母者分别为40 (47.6%,40/84)、21 (25.0%,21/84)只眼和27 (52.9%,27/51)、16 (31.4%,16/51)只眼;两组BCVA提高>10、15个字母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0.648,P=0.549、0.421)。PRN期间,3+PRN组、5+PRN组患眼中,视力预后不稳定者分别为22 (26.2%,22/84)、6 (11.8%,6/51)只眼;两组视力预后不稳定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7 ,P=0.045)。两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分别为(4.1±2.9)、(2.4±1.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补救激光光凝治疗次数分别为(1.9±1.0)、(1.5±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随访期间,3+PRN组、5+PRN组眼部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近似,分别为22.6% (19/84)、25.5% (13/51)和8.3% (7/84)、7.8% (4/51 )。结论康柏西普3+PRN和5+PRN治疗方案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DME;5+PRN治疗方案患眼仅需较少的PRN次数即可维持更稳定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CNV患者57例6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FFA、OCT检查和眼轴长度测量。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不同的起始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1+PRN治疗组(A组)和3+PRN治疗组(B组),分别为27例31只眼、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完成起始治疗后,再根据重复治疗标准进行按需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0.8个月。以治疗后24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和复发率,以及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组间连续变量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χ2检验;logMAR BCVA、注射次数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前后CMT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24个月,A组、B组患眼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分别为(3.94±1.88)、(4.83±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2,P=0.029 );完成起始治疗方案后,再治疗次数分别为(2.94±1.88)、(1.83±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0,P=0.020)。CNV复发率分别为38.71%、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 ,P=0.024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24个月,A组、B组患眼平均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Z=5.634、5.367、5.532、6.344、6.135,P<0.05;B组:Z=5.809、5.090、5.341、5.938、8.103,P<0.05)。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66、-0.932、-0.523、-1.759,P=0.334、0.351、0.601、0.079);治疗后24个月,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5,P=0.012)。与治疗前CMT比较,治疗后1、3、6、12、24个月,A组、B组患眼平均C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t=4.691、2.624、2.121、1.921、2.237,P<0.05;B组:t=4.947、4.554、5.290、5.567、5.314,P<0.05 );两组患眼间平均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57、0.871、0.505、0.333、0.798)。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不同给药方式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mCNV安全、有效,均能有效提高BCVA、降低CMT;3+PRN较1+PRN总注射次数更多,但再治疗次数和CNV复发率更低,末次随访视力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