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继发性肾源性异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术前通过高频超声、99mTc-MIBI甲状旁腺核素显像、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评估异位甲状旁腺的解剖位置及动脉血供情况,采用介入栓塞的方式阻断其供血动脉,从而使其逐渐缺血坏死失去功能。结果第1例患者的异位甲状旁腺通过介入栓塞治疗后,其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迅速下降,血钙、血磷亦迅速下降,皮肤瘙痒、周身骨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第2例患者因供血动脉显示不清,加之术中难以配合,仅完成部分血管栓塞,其PTH、血钙、血磷等指标呈一过性下降,但最终疗效不佳。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异位甲状旁腺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相对可靠、安全性高的方法,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明确定位及供血动脉,术中尽量完全栓塞其供血动脉,但其长期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及肱动脉入路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1uminal angioplasty,PTA)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完全闭塞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疗效、安全性及AVF远期通畅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3例AVF闭塞且经动脉入路行PTA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结局、并发症、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随访观察患者AVF的通畅时间及通畅率。结果经过治疗的53例AVF闭塞的患者中,成功48例,失败5例,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0.6%;肱动脉入路组成功率优于股动脉入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两组之间并发症差异(P=0.234)及初级通畅率差异(P=0.278)无统计学意义;在统计手术射线暴露时间时发现,股动脉入路组射线暴露时间为(2 601.5±1 803.9)s,远长于肱动脉入路的(1 191.8±84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入路组射线的暴露剂量为(25.15±26.06)mGy,明显小于股动脉入路组的剂量(97.58±69.85)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及肱动脉入路PTA联合置管溶栓可以有效治疗完全闭塞型AVF,且术后的AVF在持续随访中有较好的远期通畅性;但在手术时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方面,肱动脉入路组明显优于股动脉入路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PTS)治疗中心静脉狭窄(CV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9例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证实并接受PTS治疗。出院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接受随访,分析其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等。结果29例患者实施PTS治疗共计36例/次,技术成功率约97.2%,临床有效率约94.4%;植入支架共计48枚,其中裸支架36枚,覆膜支架12枚;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38个月,10例/次患者于术后出现再狭窄并行再次手术干预;其中,裸支架PTS术后再狭窄率(45.8%)显著高于覆膜支架(10.0%) (χ2=3.852,P=0.046)。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经自体动静脉瘘行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57.1%)显著高于非CRF患者(19.0%) (χ2=5.256,P= 0.022)。相比于术后接受规律抗凝治疗的患者,未接受规律抗凝患者术后支架再狭窄率较高(26.67% vs 100%,χ2= 8.311,P=0.004)。结论CVS患者接受PTS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采用覆膜支架术后再狭窄率较低;但合并CRF接受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较高;PTS术后接受规律抗凝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