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Ⅲ型便携式睡眠监测仪进行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HSA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合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疑诊OSA的慢阻肺患者共75例,依次进行经Ⅲ型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的HSAT和在睡眠实验室进行同步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监测(PMT)。计算患者自行佩戴便携式睡眠监测仪行HSAT的成功率,评价两种方法得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PSG的一致性,以及诊断慢阻肺患者中OS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HSAT实施的成功率为88%(66/75),HSAT及PMT的AHI[M(Q1,Q3)]分别为16.25(9.23,30.68)、17.95(8.63,40.50)次/h,与相应的PSG的AHI[18.25(7.48,44.65)次/h]相关(r值分别为0.898、0.966,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HSAT及PMT和PSG所得AHI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以AHI≥30次/h为诊断标准,HSAT和PMT诊断OSA的特异度均超过95%。结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实验室,应用Ⅲ型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用于慢阻肺患者中OSA的诊断均有较大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老年病人20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ASA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阻滞使用情况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随访记录术后48 h疼痛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量表(PSQI)评价患者术后48 h的主观睡眠质量,PSQI评分≥5分为发生睡眠障碍。根据术后PSQI评分将病人分为术后非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和术后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9例老年病人,其中术后发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肠术后腕踝针中医护理应用对患者疼痛程度缓解、睡眠质量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抽选2023年3月~2024年6月入院行肛肠手术治疗患者84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术后将患者随机分组,予以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42例)常规护理、腕踝针中医护理联合干预。比较患者术后肛周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结果:较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d、5d时NRS、PSQI评分降低,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肠手术后护理中腕踝针中医护理应用,可辅助改善患者术后肛周疼痛程度,以维持睡眠质量,并可积极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频治疗仪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110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5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采用针灸治疗,后者则在针灸治疗上采用中低频治疗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6.36%,对照组为80.00%,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2.71±11.42)分、(21.85±8.29)分、(53.78±17.23)分,对照组分别为(25.45±5.31)分、(16.18±6.76)分、(42.38±12.03)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中低频治疗仪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40岁以上的新疆克拉玛依社区人群中,睡眠时长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9 541名40岁以上常驻居民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监测等。根据每日总体睡眠时长将人群分为3组:睡眠时长不足(每日总体睡眠时长<6 h)、理想睡眠时长(6~8 h)及长时间睡眠(>8 h)。并进一步根据年龄分层,年龄<60岁者被定义为中年组,余下为老年组。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2组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长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睡眠时长与空腹血糖、HbA1C水平之间呈现近似U型关系,理想睡眠时长下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最低。经多因素校正之后,总体人群中,与理想睡眠时长者相比,睡眠不足者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35%(OR=1.35,95%CI 1.06~1.71),而长时间睡眠者的患病风险未显著增加(OR=1.04,95%CI 0.94~1.14)。在进一步按照年龄分层后,仅在中年组(40~60岁)中观察到睡眠时长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OR=1.37,95%CI 1.02~1.84)。结论在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不同年龄居民中,睡眠不足者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并且这种差异仅在40~60岁的中年人群中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