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之皮瓣/肌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31例会阴肿瘤患者,采用多种形式皮瓣/肌皮瓣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患者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原发病因中外阴癌27例、Paget病4例。会阴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继发缺损面积为8.0 cm×4.5 cm~27.5 cm×24.0 cm。结合缺损所在具体会阴及腹股沟区域及面积,并根据穿支体区理论,采用阴部外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腹直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阴部内动脉穿支皮瓣、股薄肌肌皮瓣和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等修复。根据皮瓣血运范围划分,总共切取17个局部转位皮瓣、18个轴型皮瓣/肌皮瓣、7个V-Y推进皮瓣,面积为7.0 cm×4.0 cm~21.0 cm×13.0 cm。皮瓣/肌皮瓣均带蒂转移,供区均无张力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皮瓣/肌皮瓣个数、创面闭合情况、皮瓣/肌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切取42个皮瓣/肌皮瓣,其中11例患者采用2个皮瓣/肌皮瓣修复环周大面积缺损。所有缺损均达到无张力直接闭合。32个皮瓣/肌皮瓣术后血运良好,另外10个皮瓣/肌皮瓣血运不良。17个皮瓣/肌皮瓣术后存活良好;5个皮瓣/肌皮瓣术后8~14 d伤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好转;7个皮瓣/肌皮瓣术后2~5 d出现暂时性充血,未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恢复;3个皮瓣/肌皮瓣术后7~15 d发生感染,经换药治疗后2个皮瓣好转,另外1个皮瓣/肌皮瓣因部分坏死行清创后直接拉拢缝合;2个皮瓣/肌皮瓣术后8~15 d完全坏死,均于清创后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修复;7个皮瓣/肌皮瓣术后7~20 d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2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9~38个月,皮瓣/肌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阴外形较佳,髋关节活动未见受限,排尿、排便功能未受影响,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复杂大面积缺损,根据分区灵活应用不同形式皮瓣/肌皮瓣修复后外观和功能较佳,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肌肌皮瓣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肌的肌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肌肌皮瓣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肌皮瓣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肌支全部走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12块股薄肌肌皮瓣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肌肌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肌肌皮瓣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肌肌皮瓣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