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患儿 男,7岁2月龄,因“生长停滞伴体重增长明显1年余”就诊,有典型的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小剂量-大剂量地塞米松序贯试验提示反常性尿质醇增高。经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肾上腺组织基因检测发现PRKACA基因拷贝数重复变异,但在患儿和父母外周血中没有发现该基因变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母细胞瘤HUH-6株与正常肝LO2细胞株microRNA-21及其靶基因PDCD4和PTEN表达的差别;研究抑制microRNA-21表达后肝母细胞瘤HUH-6细胞株中microRNA-21及其靶基因PDCD4和PTEN的变化,以及反义抑制后HUH-6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方法正常肝LO2细胞株与肝母细胞瘤HUH-6株作为研究对象,将肝母细胞瘤HUH-6细胞株分为3组,包括: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的HUH-6细胞);microRNA-21抑制组(转染microRNA-21抑制序列的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无关序列的HUH-6细胞)。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各组细胞中的microRNA-21的表达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反义抑制microRNA-21后HUH-6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增殖情况。用Westen-blot检测细胞中PDCD4和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肝LO2细胞株相比,肝母细胞瘤HUH-6株microRNA-21表达上调;反义抑制后HUH-6细胞中microRNA-21表达下降;反义抑制后HUH-6细胞增殖率下降,凋亡率增加;反义抑制后HUH-6细胞PDCD4和PTEN表达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细胞实验,发现肝母细胞瘤瘤细胞中microRNA-21表达上调,并可以负性调节靶基因蛋白PDCD4及PTEN蛋白的表达;microRNA-21可能通过PDCD4及PTEN蛋白调节肝母细胞瘤的增殖与凋亡。本研究首次进行microRNA-21在肝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研究,为microRNA-21及靶基因PDCD4及PTEN在肝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在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方面具有光明的研究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腺Y染色体嵌合的45,X 特纳综合征(TS)并发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双侧性腺母细胞瘤(Gb)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45,X TS并发分泌HCG双侧Gb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分别以“Turner syndrome”“Gonadoblastoma”“Y chromosom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Precocious”及“特纳综合征”“性腺母细胞瘤”“Y染色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早熟”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建库至2022年3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该病特点。结果患儿 女,5岁3月龄,因“乳房增大27个月,发现血β-HCG升高8个月”就诊。患儿3岁时因乳房发育2个月外院就诊发现“心脏杂音”诊断“肺静脉畸形+房间隔缺损”即手术。乳房发育呈进行性,伴生长加速、骨龄显著进展。3岁7月龄当地医院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部分发动,不能解释,予全外显子测序后发现染色体核型45,X。4岁6月龄发现血β-HCG升高(24.9 U/L),分泌HCG的病灶未明。5岁3月龄转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时,乳房及阴毛发育、阴蒂肥大,外周血睾酮 1.96 μg/L,β-HCG 32.3 U/L,SRY基因阴性。全身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腹腔镜探查术示性腺左侧呈肿瘤外观及右侧条索状,双侧性腺及静脉采血(β-HCG、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均左侧>右侧>外周静脉血)、性腺切除术(病理为双侧Gb)、双侧性腺组织SRY基因阳性。术后血雌二醇、睾酮和β-HCG降至正常。共检索到国外4例分泌HCG的Gb的病例报道,4例表型均为女性,有男性化或闭经表现,术前外周血 β-HCG浓度分别为 74.4、5.0、40 456.0和 42.4 U/L。结论含Y染色体成分的TS发生Gb的风险高,以乳房发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Gb少见,分泌HCG的Gb则很罕见。非典型临床表现的TS要注意嵌合型;有男性化特征的TS提示Y染色体成分的存在,并发生分泌雄激素的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的基因突变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诊治的12例儿童NF2患者(儿童组)的临床资料。纳入同期治疗的20例成人NF2患者(成人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首发年龄、诊断年龄、诊断延迟时间、首发症状、NF2相关病变、NF2累及系统及手术干预次数等临床资料。对25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其余7例于外院行二代测序)和41例患者直系亲属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初步筛选共有基因突变。比较儿童组与成人组NF2基因突变类型和严重等级的差异。结果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患者首发症状年龄[分别为(33.4±8.3)岁、(11.3±4.4)岁,P<0.001]、确诊年龄[分别为(37.6±8.4)岁、(18.9±4.4)岁,P<0.001]均更早,儿童组平均诊断延迟时间大于成人组[分别为(7.6±4.3)年、(4.2±3.0)年,P=0.014];首发症状比较中,儿童组比成人组以非听力相关症状起病者(比例分别为9/12、3/20,P=0.002)和以皮肤症状起病者(比例分别为6/12、1/20,P=0.006)均多;儿童组有非前庭神经鞘瘤(分别为6/12、1/20)、脊柱脊髓病变(分别为9/12、4/20)、皮肤病变者(分别为10/12、4/20)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成人组(均P<0.01);儿童组中疾病累及系统数多于成人组(P<0.001);儿童NF2相关干预次数为(2.3±1.2)次,与成人组的(1.2±0.7)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NF2基因突变的比较中,儿童组比成人组无义突变(比例分别为6/12、3/20,P=0.049)、截短突变(比例分别为7/12、3/20,P=0.018)及基因突变严重等级为3级者(分别为7/12、3/20,P=0.018)所占比例均高。结论初步推断儿童型NF2发病年龄早,诊断延迟时间长,以皮肤等不典型症状起病者多,常伴多系统受累,基因突变分级高,需积极干预并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简介:近日,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主持、莱阳农学院等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863”计划、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项目——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组培育的转基因兔已在东营市天翼生物技术公司养殖场内诞生,目前共产下小兔184只,其中89只是转基因兔,转基因成功率达到48.4%,转基因成功率和产下转基因动物数量在国内实现重大突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166例,进行临床特征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非重症123例,重症38例;其中男性69例(41.6%),女性97例(58.4%),年龄(47.0±23.5)岁。39例(23.5%)已接种1剂或2剂国产灭活疫苗,接种2剂疫苗的病例重症比例为7.7%,低于接种1剂疫苗的11.5%和未接种疫苗的26.8%,但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最常见为发热(134例,83.2%),且有39.1%的病例发热峰值大于或等于39℃;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疲倦乏力、口干等。重症病例出现发热的比例(97.4%)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76.4%)(P<0.01),且重症病例发热峰值超过39℃的比例(65.8%)也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30.9%)(P<0.01)。病程中病毒核酸N基因、ORFlab基因的最低ct值中位数分别为20.3、21.5,最低ct值分别为11.9、13.5。入院48 h内有9.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下降,52.4%的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2.5%的病例C反应蛋白升高,57.4%的病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65.3%的病例白介素6升高,35.7%的病例白介素10升高。重症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升高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发热峰值越高,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P<0.01),OR均大于>3:95%CI 2~7,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非重症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药汤剂使用率达到96.7%,重症病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在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配合中和抗体、康复者血浆等免疫治疗。重症病例入院至转重症时间中位数为5 d,治疗后完全退热时间中位数为6 d,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9 d;28 d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广州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例,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比例高、体温峰值高、发热持续时间长、病毒载量高、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重症发生率高。其中,重症病例的老年人占比高,与非重症病例相比表现出发热比例更高、高热占比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高龄和高热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治愈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肿瘤切除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前存在可测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分级C级(含)以上],术中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联合CNAP监测,CNAP监测采用颅内电极持续监测与手持式探头定位监测相结合。按照术后听力是否保留分为听力保留组和听力未保留组,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CNAP及BAEP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共54例患者完成术中监测且资料收集完整,其中男性25例(46.3%)、女性29例(53.7%),年龄27~71岁、平均46.2岁,肿瘤最大直径(18.1±5.9)mm(范围10~34 mm)。肿瘤均全切,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54例患者听力保留率为51.9%(28/54)。手术中,切肿瘤前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85.2%(46/54),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71.4%(20/28),听力未保留组V波均消失。54例患者术中均可引出CNAP波形,肿瘤切除后两组患者CNAP波形参数具有差异:听力保留组波形为三相波和双相波,而听力未保留组为低平波和正向波;听力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明显高于切肿瘤前[14.45(7.54,33.85)μV比9.13(4.88,23.35)μV,P=0.022],而听力未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较切肿瘤前明显下降[3.07(1.96,4.60)μV比6.55(4.54,9.71)μV,P=0.007];组间比较,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N1波幅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0.001)。结论BAEP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120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 例。观察组采用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观察其术后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 组预后良好率 8 5.00 %,预后不良 15. 00 %;对照 组预后良好率 8 6.67 %,预后不良 1 3.33 %,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 组和对照 组发生动脉瘤再破、感染、脑积水、血管痉挛和腰椎穿刺术不良反应的几率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 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 组,医疗费用低于对照 组,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可有效减少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PT联合5-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选取MGC823、SGC7901胃癌细胞株培养传代。两细胞系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PT组、5-Fu组、L-OHP组、5-Fu+CPT组、L-OHP+CPT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CPT组给予CPT 1 000 μg/ml 2倍稀释直至0.004 μg/ml;5-Fu组给予5-Fu 2.5×106 ng/ml 10倍稀释直至2.5×10-4 ng/ml;L-OHP组给予L-OHP 1 000 μg/ml 2倍稀释直至0.002 μg/ml;5-Fu+CPT组给予5-Fu阶梯浓度2.5×106 ng/ml 10倍稀释直至2.5×10-8 ng/ml,并联合CPT 300 ng/ml给药;L-OHP+CPT组给予L-OHP阶梯浓度1 000 μg/ml 2倍稀释直至0.24 μg/ml,并联合CPT 300 ng/ml给药。检测细胞在药物作用后的抑制效果。分析药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和联合用药的药物协同作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5-Fu+CPT组较5-Fu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MGC823、SGC7901细胞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9)。L-OHP+CPT组较L-OHP组的抑制率也显著提高,在MGC823、SGC7901细胞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0)。5-Fu+CPT组、L-OHP+CPT组较5-Fu组、L-OHP单药组IC50值显著降低,在MGC823细胞系、SGC7901细胞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5-Fu与L-OHP分别与CPT联合作用于MGC823细胞系、SGC7901细胞系的存活分数低于70%采用Weeb系数计算的预估效应。结论5-Fu、L-OHP与CPT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胃癌MGC823、SGC7901细胞系的抑制效果。5-Fu、L-OHP与CPT可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YN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qRT-PCR检测在临床收集的胃癌和癌旁组织样本中的LYN表达水平。以胃癌AGS细胞为实验对象,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shRNA-LYN转染至胃癌AGS细胞中作为实验组(sh-LYN组),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组(NC组)。qRT-PCR检测转染前后AGS细胞中LYN mRNA表达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TUNEL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对其调控机制进行研究。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YN mRNA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被显著上调(t=11.04,P<0.001);sh-LYN转染胃癌细胞可使LYN蛋白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F=961.26, P=0.016);转染后,sh-LYN组细胞的迁移、侵袭受到抑制(t=3.437、4.450,P=0.011、0.026),转染后sh-LYN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482,P=0.00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相比于正常对照组,sh-LYN敲低LYN的表达之后,可显著降低Wnt3和β-catenin的表达。下游蛋白的检测发现LYN敲低后,EMT上皮标记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增加,EMT间充质标记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则下调,相关蛋白锌指蛋白1(Snail1)和锌指蛋白2(Snail2)表达也下调。结论敲低LYN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过程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在急性光诱导小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将30只雄性ICR白化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光损伤组和小胶质细胞清除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光损伤组在15 000 lx白光下照射20 h;小胶质细胞清除组在白光照射前先持续5 d腹腔注射小分子抑制剂PLX5622,随后经15 000 lx白光照射20 h,继续注射3 d PLX5622后于次日取材。所有动物在取材当日,先运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视网膜功能,随后摘取眼球,OCT包埋眼杯,进行冷冻切片,或者剥离视网膜。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损伤程度及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运用15 000 lx白光照射白化小鼠20 h,可获得视网膜功能损伤和光感受器凋亡的稳定模型。ERG反应的a、b波振幅统计结果显示,光损伤组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出现功能障碍,且TUNEL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多(P=0.035),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亦明显较多(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清除小胶质细胞组外核层和外网状层的小胶质细胞较光损伤组少(P=0.027),CtBP2信号和PKC-α信号较强,外节长度维持在正常水平(P<0.001),但ERG反应b波振幅和TUNEL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除小胶质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并挽救视网膜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至11月31日;调查对象为在具有GIST诊疗资质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诊治,且正在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排除未得到病理确诊者和未曾服用伊马替尼者,或既往服用伊马替尼但当前已停药者。使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设计中国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链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结果共回收2 162份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IST患者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 005份,有效率92.7%。调查对象中男性1 104例,女性901例,中位年龄56(22~91)岁。生活状态:单位在职工作609例(30.4%),退休729例(36.4%),灵活就业及无业667例(33.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477例(23.8%),高中658例(32.8%),小学或初中782例(39.0%),未受过教育88例(4.4%);婚姻状况:1 789例(89.2%)已婚、179例(8.9%)离异或丧偶,37例(1.8%)未婚。初诊GIST时肿瘤发生转移者294例(14.7%),其中肝脏转移203例,腹膜转移52例,其他部位39例。1 869例(93.2%)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 642例(81.9%)行完整切除术。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中位时间为25(1~200)个月,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眶周水肿1 701例(84.8%),白细胞减少1 031例(51.4%),乏力948例(47.3%),恶心呕吐781例(39.0%),皮疹709例(35.4%)和双下肢水肿670例(33.4%)。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显示,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差392例(19.6%),依从性中等1 023例(51.0%),依从性好590例(29.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城市、工作状态、经济收入、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服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均与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64, P=0.009)、非退休(OR=1.454, P=0.001)、月收入≤4 000元(OR=1.280, P=0.036)、居住乡镇(OR=1.332, P=0.005)、未婚或离异或丧偶(OR=1.362, P=0.026)、伊马替尼服药时间>36个月(OR=1.478, P<0.001)及药物不良反应(OR=1.719, P=0.048)是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行完整切除术患者中,依从性差324例(19.7%),依从性中等836例(50.9%),依从性好482例(29.4%),其中依从性好患者术后55例(11.4%)复发,依从性中等患者术后121例(14.5%)复发,依从性差患者术后61例(18.8%)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国内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欠佳,女性、非退休、月收入≤4 000元、居住地乡镇、未婚离异或丧偶、伊马替尼服药时间>36个月及药物不良反应是GIST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依从性差者复发风险较高;应针对影响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进而改善GIST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3例,根据是否继发癫痫分为癫痫组46例与无癫痫组16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和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癫痫组与无癫痫组合并高血压(15例比22例)、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22例比24例)、动脉瘤数量多发(23例比41例)、颅内血肿(15例比26例)、脑积水(15例比21例)和神经功能后遗症(14例比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91、23.840、11.113、6.737、10.306、9.161,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颅内血肿、脑积水和神经功能后遗症为影响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361(1.476~3.421)、3.012(1.935~1.845)、1.494(1.027~1.845)、2.785(1.684~3.982)、1.920(1.283~2.984)、1.637(1.171~2.316)]。结论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影响因素较多,为降低继发癫痫发生,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miR-4698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分析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miR-4698的相对表达。在表达最低的肝癌细胞系中,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miR-4698模拟物和对照模拟物,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qRT-PCR检测转染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miR-4698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miR-4698与靶基因的结合。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靶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miR-4698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肝细胞系相比,miR-4698在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Huh7细胞的表达最低(P<0.01)。转染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uh7细胞中miR-4698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过表达miR-4698可抑制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和迁移能力(P<0.05)。生物信息学显示miR-4698的靶基因是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4(GALNT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iR-4698可互补结合GALNT4(P<0.01)。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miR-4698可抑制GALNT4基因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miR-4698过表达后,Huh7细胞中GALNT4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B和CDK1表达降低,细胞转移相关蛋白N-cadherin和ZEB-2表达降低。结论miR-4698在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下降,过表达miR-4698可通过抑制GALNT4基因的表达,降低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miR-4698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分析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miR-4698的相对表达。在表达最低的肝癌细胞系中,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miR-4698模拟物和对照模拟物,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qRT-PCR检测转染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miR-4698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miR-4698与靶基因的结合。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靶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miR-4698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肝细胞系相比,miR-4698在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Huh7细胞的表达最低(P<0.01)。转染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uh7细胞中miR-4698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过表达miR-4698可抑制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和迁移能力(P<0.05)。生物信息学显示miR-4698的靶基因是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4(GALNT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iR-4698可互补结合GALNT4(P<0.01)。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miR-4698可抑制GALNT4基因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miR-4698过表达后,Huh7细胞中GALNT4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B和CDK1表达降低,细胞转移相关蛋白N-cadherin和ZEB-2表达降低。结论miR-4698在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下降,过表达miR-4698可通过抑制GALNT4基因的表达,降低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护理、助产专业取得1+X母婴护理技能证书的学生就业情况。方法:对我院2021届、2022届高职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回顾分析。结果:2022届取得1+X母婴护理技能证书的学生就业率、就业面和就业对口率均比2021届无证书学生高。结论:1+X母婴护理技能证书对我院高职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就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