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周期胚胎质量以及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中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行全胚冷冻治疗并第一次行FET的1233个周期,根据是否为PCOS患者分为对照组(n=561)和PCOS组(n=672)。比较两组之间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妊娠结局,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流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对照组和PCOS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中不孕年限[(3.95±2.01)年比(4.84±2.91)年,P=0.007]、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96±2.52)kg/m2比(23.96±3.50)kg/m2,P<0.001]、基础黄体生成素[(4.71±2.38)mU/L比(8.18±5.40)mU/L,P<0.001]、基础雌二醇[(45.49±31.80)ng/L比(56.67±54.17)ng/L,P=0.032]、基础睾酮[(42.80±13.45)ng/L比(53.45±38.67)ng/L,P=0.001]、促性腺激素起始量[(230.80±54.07)U比(192.11±53.79)U,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T周期中内膜准备方案,PCOS组中更多患者进行了激素替代周期[64.1%(431/672)比26.6%(149/561)],而对照组更多患者进行了自然周期移植[73.4%(412/561)比35.9%(241/67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②实验室相关指标中获卵数PCOS组大于对照组[(23.36±9.53)枚比(20.32±8.81)枚,P=0.002],PCOS组的优质胚胎数[(2.94±3.13)枚]、优质胚胎率[33.3%(2016/6048)]小于对照组[(4.17±3.65)枚,P=0.034;46.3%(2339/5049),P<0.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妊娠结局中,优质胚胎移植率、生化妊娠率对照组大于PCOS组[71.0%(743/1046)比59.3%(761/1284),P<0.001;7.3%(41/561)比4.5%(30/672),P=0.033],晚期流产率PCOS组大于对照组[10.3%(43/418)比4.3%(16/326),P=0.002]。④进一步对晚期流产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矫正混杂因素之后,PCOS(OR=2.573,95% CI=1.270~5.212,P=0.009)以及母亲高BMI(OR=1.080,95% CI=0.991~1.176,P=0.031)为晚期流产的危险因素。结论PCOS患者优质胚胎数以及优质胚胎率均低于非PCOS患者,PCOS以及高BMI是患者晚期流产的危险因素。在助孕治疗之前,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紊乱以及控制体质量对改善患者妊娠结局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两种不同授精方式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采用IVF或ICSI治疗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式分为IVF组(299例)和ICSI组(2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受精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ICSI组和IVF组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组原发性不孕患者比例较IVF组高[79.5%(186/234)比39.8%(119/299),P<0.001]。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分层分析后,原发性不孕患者中,ICSI组2PN卵裂率[91.2%(1339/1468)]高于IVF组[87.8%(1646/1844),P=0.062],两组患者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组临床妊娠率[39.8%(74/186)]及活产率[33.3%(62/186)]均略高于IVF组[37.8%(45/119),31.1%(37/11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继发性不孕患者中,两组间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IVF组[20.8%(10/48)比49.4%(89/180),P<0.001],活产率也显著低于IVF组[18.8%(9/48)比40.0%(72/180),P=0.006]。logistics回归显示,校正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基础卵泡刺激素及获卵数等可能影响活产的指标后,原发性不孕患者中不同授精方式有相似的活产率(OR=1.178,95% CI=0.686~2.202),继发性不孕患者中ICSI组活产率显著低于IVF组(OR=0.408,95% CI=0.180~0.924)。结论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ICSI并不能显著改善受精情况、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尤其在继发性不孕患者中,IVF患者妊娠结局显著优于ICSI患者,此类患者行辅助生殖治疗时应首选常规IVF授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体质指数(BM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ICSI)治疗、FET周期符合入组条件的PCOS患者650例,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18.5≤BMI<23 kg/m2,n=253)、超重组(23≤BMI<25 kg/m2,n=167)、肥胖组(BMI≥25 kg/m2,n=230)。分析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临床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并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间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随着3组的BMI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产率肥胖组[47.0%(108/230)]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χ²=7.43,P=0.024)。晚期流产率肥胖组[9.4%(13/139)]高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χ²=7.66,P=0.022)。单胎妊娠情况下,巨大儿出生率超重组[22.2%(16/72)]、肥胖组[21.1%(16/76)]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15,P=0.001)。3组之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²=3.81,P=0.14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随BMI升高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巨大儿出生与母亲孕前BMI及孕周显著相关(P<0.05),母亲BMI每增加1 kg/m2,巨大儿风险增加15%(95%CI为3%~28%)。结论FET周期PCOS患者的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随着BMI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肥胖PCOS患者的晚期流产率显著增加,活产率显著下降。肥胖PCOS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巨大儿出生率显著增加。建议肥胖PCOS妇女孕前科学减重,以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既往剖宫产史对冷冻胚胎解冻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行体外受精FET且有既往分娩史的1 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既往分娩史和移植胚胎数分为4组:剖宫产史单胚组(n=338)、无剖宫产史单胚组(n=78)、剖宫产史双胚组(n=444)、无剖宫产史双胚组(n=319)。基于年龄、体质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获卵数和优质胚胎率的1∶1倾向性评分匹配剖宫产史单胚组与无剖宫产史单胚组(卡钳值=0.15)、剖宫产史双胚组与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卡钳值=0.05)、剖宫产史单胚组与剖宫产史双胚组(卡钳值=0.01),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剖宫产史单胚组、无剖宫产史单胚组共匹配了77对患者,两组在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9%(33/77)、45.5%(35/77)]、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均无差异(P均>0.05)。(2)剖宫产史双胚组、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匹配了304对患者,剖宫产史双胚组的临床妊娠率[42.4%(129/304)]、双胎妊娠率[9.5%(29/304)]明显低于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分别为53.0%(161/304)、15.5%(47/30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无差异(P>0.05)。(3)剖宫产史单胚组、剖宫产史双胚组匹配了318对患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4%(122/318)、45.6%(145/318)]、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但剖宫产史双胚组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剖宫产史单胚组[分别为11.3%(36/318)、0.3%(1/318), P<0.01]。(4)低出生体重儿与分娩孕周(OR=0.41,95%CI为0.32~0.54)和双胎妊娠(OR=4.44,95%CI为1.93~10.21)相关,巨大儿与母亲的BMI(OR=1.18,95%CI为1.06~1.32)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既往分娩方式无关(P>0.05)。结论不同既往分娩史的患者接受FET治疗,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既往剖宫产史患者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是否双胎、母亲BMI相关,与剖宫产史无关。建议既往剖宫产史患者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既可保证成功率又可降低双胎妊娠率和新生儿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冻周期序贯移植、单纯卵裂期及单纯囊胚期胚胎移植对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序贯移植胚胎数与多胎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RIF患者共317例,分为四组:A组为卵裂期+囊胚期共2枚胚胎移植组,共50例;B组为卵裂期+囊胚期共3枚胚胎移植组,共61例;C组为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共124例;D组为囊胚期胚胎移植组,共82例。分析比较四组患者一般资料、促排卵结果和妊娠及分娩结局等。结果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原因、基础激素水平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的胚胎种植率(36.0%、31.1%、31.3%)显著高于C组(17.0%,P<0.001、P<0.001、P=0.026)。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在A组(62.0%、56.0%、52.0%)、B组(60.7%、49.2%、47.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明显高于C组(28.2%、20.2%、17.7%,P均<0.001)、D组(40.2%、31.7%、30.5%,A组与D组比,P=0.015、P=0.006、P=0.014;B组与D组比,P=0.016、P=0.034、P=0.037)。A组早期流产率(3.2%)较C组(25.7%,P=0.028)明显降低。B组多胎妊娠率(32.4%)比A组(16.1%)、C组(14.3%)、D组(21.2%)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早产率(34.5%)比A组(25.9%)、C组(13.0%)、D组(8.0%)高,但仅B组和D组间早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解冻周期序贯移植法能够显著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尤其是序贯移植2枚胚胎在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同时不增加多胎妊娠率。序贯移植可成为RIF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