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胰腺囊性肿瘤(PCN)以囊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发病率相对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筛查的普及,PCN检出率逐年增高,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显著。PCN种类繁多、鉴别诊断困难、存在潜在恶变风险,制订合理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是其治疗的关键。国内外虽已相继发布多项PCN临床指南,但在诊断与治疗策略上仍存在诸多争议。老年患者体质通常较弱,部分伴严重合并症,对手术耐受性差,诊断与治疗过程中需要临床医师特殊关注、仔细评估、权衡利弊后,方能制订最佳治疗方案。笔者结合现有指南与临床经验,对老年PCN患者的诊断、手术指征、全程管理策略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线粒体精氨酰-tRNA合成酶(RARS2)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及PANC-1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RARS2干扰组-1、RARS2干扰组-2、过表达对照组、RARS2过表达组,通过瞬时转染法降低或过表达RARS2。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以及化疗敏感性,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及迁移。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RARS2在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吉西他滨作用下的表达。Western印迹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耐药株RARS2表达。结果在胰腺癌细胞AsPC-1及PANC-1中,干扰降低RARS2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过表达RARS2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降低。在AsPC-1细胞中,阴性对照组、RARS2干扰组-1、RARS2干扰组-2、过表达对照组、RARS2过表达组迁移细胞数(100倍显微镜下)(586.7±37.4)个/视野、(195.7±18.6)个/视野、(237.0±17.1)个/视野、(157.7±19.1)个/视野、(456.0±23.1)个/视野,侵袭细胞数分别为(87.7±13.2)个/视野、(24.7±6.5)个/视野、(31.7±6.1)个/视野、(29.3±4.5)个/视野、(94.3±9.3)个/视野。降低RARS2表达后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降低,过表达RARS2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强。聚合酶链式反应与Western印迹实验表明,吉西他滨耐药株AsPC-1中RARS2的相对表达高于普通细胞株。在AsPC-1细胞中,随着吉西他滨浓度及处理时间增加,RARS2表达随之上升。结论RARS2基因调控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化疗敏感性,且RARS2表达与吉西他滨浓度与处理时间正相关。
简介:摘要早期诊断是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有望实现这一目标。遗传易感者、50岁后新发糖尿病、主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病变均为胰腺癌的高危因素。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将吸烟、饮酒、肥胖、慢性胰腺炎等因素一并纳入胰腺癌风险评估体系中,通过更精确的风险分级让更多个体从胰腺癌早期筛查中获益。对于高危群体,联合MRI与EUS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影像组学、分子影像技术、代谢组学、液体活检等技术可作为辅助诊断措施,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影像组学等多个层面的海量数据实现胰腺癌发病风险分级与早期诊断。但目前这些技术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仍有一定距离。
简介:摘要肝脏是胰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对发生肝转移患者单一治疗方案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疗效。多学科、综合、个体化是当前主要的治疗理念,涉及手术、放化疗、介入、姑息支持治疗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科室共同参与。笔者拟总结胰腺癌肝转移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究胰腺癌肝转移临床研究的争议及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胰瘘是胰腺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胰腺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修订后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对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更加精细的分级仍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种胰瘘风险预测模型相继建立,这些模型为术后胰瘘的早期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但评判标准的不统一、多种因素潜在的相互影响使得许多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手术方式、术后引流、生长抑素应用等在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具体策略尚存争议,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 以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胰瘘预测和干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腺瘤的不典型临床影像表现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术前临床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胰腺浆液性微囊腺瘤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CT/MRI特点、术前临床诊断、手术方法、术后情况等。结果共纳入11例不典型微囊腺瘤患者,中位年龄50(46~66)岁,女性7例,男性4例,伴有腰腹痛者8例,体重下降者6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病变位于头颈部者8例,伴有胰胆管扩张7例,可疑血管侵犯3例,存在胰腺实质萎缩2例,表现为富血供实性占位3例,与胰管相通2例。术前拟诊为胰腺恶性肿瘤者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远端胰腺切除3例(其中2例应用Kimura法保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全胰切除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2例,局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无术后早期死亡。术后并发B级胰瘘2例,生化漏2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胃排空延迟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治愈。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8(7~63)d。结论胰腺浆液性微囊腺瘤可伴有胆胰管扩张、实质萎缩,甚至血管侵犯等不典型侵袭性特征,掌握其不典型的临床影像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治。对于术前具有侵袭性影像学表现者,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高病死率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技术的进步并未明显改善病人预后。随着综合治疗理念的普及,胰腺癌的外科治疗也由“surgery first”进入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协作时代,在术前评估、新辅助治疗及微创技术的应用、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上述治疗的新理念、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预后,但临床应用还存在争议。如何推动胰腺癌外科治疗向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仍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笔者总结近年来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协作理念下胰腺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探讨目前其存在的局限和争议,针对胰腺癌外科治疗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以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改善病人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