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共 100例,均为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分析易造成跌倒事件发生的因素,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与同期收治的对照组 100例行常规护理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为 99%,对照组为 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跌倒率为 1%,对照组跌倒率 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加强针对老年患者跌倒方面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医护安全,为家庭、医院及社会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于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中应用全程整体护理干预,分析该护理措施所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1~2018.10期间,以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将从我院挑选的100例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将全程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窒息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窒息率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8.00%、90.00%,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实施护理前后比较分析,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全程整体护理干预应用到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中的效果显著,一方面缩短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的的住院时间,并降低了窒息率,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且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为RASSF家族成员,其以三磷酸鸟苷依赖性方式结合Ras继而诱导由Ras介导的凋亡。RASSF1A基因编码的蛋白类似于Ras效应蛋白,可与DNA修复蛋白XPA相互作用,还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的积累,从而诱导细胞周期停滞。RASSF1A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有关,表明其具有肿瘤抑制功能。已在至少37种肿瘤中发现了RASSF1A基因甲基化,RASSF1A基因可能是目前人类癌症中描述最频繁的甲基化基因。介绍了RASSF1A基因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异常甲基化,并综述了近年来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自闭症、智力低下和癫痫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检测染色体变异,用高通量测序筛选致病变异位点,Sanger测序验证,查阅数据库及文献分析,以明确缺失区及致病变异基因的病理意义。结果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均未见异常。SNP array检测发现患儿染色体14 q11.2区存在460 kb的缺失,高通量及Sanger测序显示患儿携带NALCN基因新发变异,患儿及其母亲COL4A5基因发生半合子变异。结论染色体14q11.2微缺失与NALCN变异可能与患儿自闭症、智力低下及癫痫等表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天灾饥荒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纳入8 868名出生于中国天灾饥荒期间(1959至1962)的上海市嘉定社区常住居民。研究对象分为未经历组、胎儿期经历组、儿童期经历组和青少年期经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女性在儿童期经历饥荒和青少年期经历饥荒均增加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男性中并未观察到显著的相关性。在较少体育活动、较低文化水平人群中,饥荒经历组成年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未经历组显著增加,且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增加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风险,尤其是在女性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援鄂国家医疗一队2020年2月8日至3月25日收治的41例COVID-19患者病例资料,重型28例,危重型13例,比较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入院时D-二聚体、炎症指标[WBC、AN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水平;比较有无D-二聚体异常患者的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水平;并比较抗凝治疗前后患者D-二聚体、细胞因子指标(IL-2R、IL-6、IL-8、TNF-α)水平变化。结果41例患者中,男23例(56.1%),女18例(43.9%),平均年龄(55.4±11.9)岁。危重型患者平均年龄[(61.1±10.4)岁]高于重型患者[(52.8±11.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P=0.032)。危重型患者合并高血压(χ2=10.420,P=0.001)、心血管疾病(χ2=6.972,P=0.008)、脑血管疾病(χ2=6.972,P=0.008)比例高于重型患者。危重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盗汗及乏力症状比例均高于重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4.898、6.972、7.823,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WBC、ANC、PCT、hsCRP、IL-8水平均高于重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二聚体异常患者IL-2R、IL-8、TNF-α水平均较D-二聚体正常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例预防性抗凝治疗患者D-二聚体、IL-2R、IL-6、IL-8抗凝治疗后比治疗前水平降低。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凝血-免疫功能紊乱,动态监测D-二聚体、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COVID-19危重型患者,抗凝治疗可能通过纠正凝血-免疫功能紊乱促进疾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