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E)技术评价梗阻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后双心室重构及功能改变。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实施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28例,随访12~24个月。术前及术后均采集常规及全容积超声图像,图像输入TomTec分析软件,计算左室及右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及射血分数(EF),左室16节段纵向应变(LS)、圆周应变(CS)、径向应变(RS),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每搏量(LASV)、左房射血分数(LAEF),室间隔右室侧纵向应变[RVLS(S)]、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LS(FW)]、三尖瓣环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结果术后室间隔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左室流出道压差减低,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左室基底部的前壁及侧壁LS较术前增加(均P<0.05);术后基底部及中部左室侧壁CS较术前增加(均P<0.05);左室基底部的前壁、侧壁及后壁,中部的前壁及侧壁RS较术前增加(均P<0.05)。术后左房LAVmax、LAVmin、LASV较术前减低,LAEF较术前增加(均P<0.05)。术后右室RVLS(FW)及TAPSE较术前增高(均P<0.05)。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HOCM患者后,可同时改善左室、左房及右室心肌运动能力,导致其形态学重构;3D-STE技术在评估改良扩大Morrow术后疗效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斑点追踪显像,三维 心肌病,肥厚型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反复发作期假丝酵母菌的核型同源,了解假丝酵母菌菌株随临床进展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次确诊的RVVC患者10例,收集其确诊RVVC时及在本院治疗后再发时的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假丝酵母菌菌株,采用基因组DNA限制内切酶分析方法(使用限制内切酶BssHⅡ)联合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分离自同一患者菌株的核型,同时检测临床分离的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及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1)10例RVVC患者首诊及复发时分离的20株菌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染色体DNA经内切酶BssHⅡ酶切后电泳图谱极其相似,来自同一患者的前后(首诊及复发时)分离菌株的电泳条带完全一致。(2)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复发时,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除制霉菌素外的其他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下降,制霉菌素(首诊和复发:100%敏感、100%敏感)>克霉唑(首诊和复发:100%敏感、90%敏感)>氟康唑(首诊和复发:80%敏感、70%敏感)>伊曲康唑(首诊和复发:60%敏感、50%敏感)>咪康唑(首诊和复发:30%敏感、20%敏感)。结论(1)阴道内同一定植菌株的潜伏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2)抗真菌药物对真菌存在选择诱导耐药作用,同时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RVVC患者反复发作时重复进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正确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十分重要。

  • 标签: 念珠菌病,外阴阴道 复发 序列同源性 抗药性,真菌 电泳,凝胶,脉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