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内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特点,以期为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基础。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收治的行急诊消化内镜治疗的 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 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 39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观察比较 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 SAS、 SDS评分分别为 (48. 3±5. 1)分、 (48. 9±6. 2)分,护理后分别为 (24. 1±4. 9)分、 (25. 8±3. 1)分,护理后 SAS和 SDS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 SAS、 SDS评分分别为 (49. 6±4. 7)分、 (48. 5±6. 7)分,护理后分别为 (37. 8±5. 0)分、 (35. 3±6. 2)分,护理后 SAS和 SDS量表评分也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 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7. 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5. 13%vs. 12. 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235)。结论对急诊消化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病,一旦发生破裂,极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方法:探讨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首先,随着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进展,介入治疗后的动脉瘤栓塞变得更为平稳,从而减少了破裂的危险。其次,流动引导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同时,新材料的开发也为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神经介入手术是一项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影像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多学科的密切协作为病人提供了更完整、更有效的治疗。结果: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中,神经介入手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术方法。神经介入治疗小、中型动脉瘤效果更佳;但对较大或较大的动脉瘤,其疗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对患者进行精准的筛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神经介入手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在保证手术精度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是目前神经介入治疗面临的另一个难题。神经介入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远期疗效仍不清楚。所以,在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病人的恢复状况,并定期复查,这样才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结论: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有较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我们相信,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如何解决现存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焦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减少不适感,促进康复,提供个性化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使他们感受到更周到、贴心的护理服务,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的通气方式在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急诊室所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研究组。研究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通气,实验组采用喉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通气。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与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联合气管插管与喉罩联合气管插管两种通气方式无明显差异,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效果,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中采取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极致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12月间急诊收治的6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常规分流护理的32例为对照组,以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极致化护理的32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抢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效果由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就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的肌瘤残留、复发以及妊娠结局的情况进行比较与探究。方法选取84例于2016年6月~2017年12月至本院诊治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分别给予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发生率以及最终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以及妊娠率的比较上则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均为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式,前者具有创伤小的优势,但术后肌瘤残留率略高于开腹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与妊娠率结果也相差不大,因此在实际治疗中应依据患者子宫肌瘤的位置、数目及大小来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诊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患者40例,依据止血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下缝合,实验组采取双极电凝止血,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的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E2、LH、FSH水平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缝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个月对照组E2、LH、FSH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术后5个月E2、LH、FSH水平有改变P<0.05.结论:在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采取双极电凝止血效果明显,但会影响卵巢激素水平,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治疗。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睡眠紊乱与脑内神经活动、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睡眠障碍症状,从药物、心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上述措施对提高睡眠质量有不同的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与实证性研究,探讨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其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睡眠紊乱的发生与脑内神经活动、神经递质的分泌及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部分神经元能够通过特异性的脑区调控觉醒状态,其中褪黑激素、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外,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与睡眠有关的基因多态性,就会使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基于此,本课题拟从心理治疗、生活习惯调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干预。以上几种治疗方式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不同的作用,但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结论:通过对睡眠障碍的脑机制、临床疗效的分析,探讨了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干预。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如下研究:(1)探索睡眠障碍的脑机制,发掘新的影响因子及干预靶点。二是进行更多高品质的临床试验,对已有的疗法进行检验与改进;三是注重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诊疗,以提升疗效及病人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康复治疗,考察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显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间收治的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整理好个人数据以后进行整理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显内窥镜进行神经根通道清理术或者髓核摘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随后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对治疗优良率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为:43例满意、19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2.54%;而随访的治疗优良率为89.55%,其中50例优、10例良、4例可、3例差。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脊柱后路显内窥镜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创伤较小,能够让脊柱后柱的完整性得以保持,同时不会对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造成损伤,脊柱稳定性较好,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适合治疗但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处理下,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以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比较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8.88%,有效率94.44%。对照组显效率25%,有效率55.55%。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其效果优于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可使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4年 1月 -2019年 9月我院收治的 Bennett骨折患者 26例临床资料,其中新鲜骨折 22例,陈旧性骨折 4例。入院后均试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其中 4例拒绝手术, 22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后复查 X线, 2周拆线,石膏固定 3-4周,术后 4-6周复查 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术后根据具体情况 5-6周取出克氏针,随访并指导功能锻炼,以拇指外展、对掌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6例患者,保守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约 6周,功能评定:良;手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约 6-8周,优 17例,良 2例,可 1例,优良率为 95.00%。其中恢复较差 1例为陈旧性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欠佳。结论:治疗 Bennett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针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案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PA-IVS并进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放射剂量。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和无支架置入组,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直径及Z值、右心室长径和右心室长径/左心室长径。比较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24例患儿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右心室收缩压压差、血氧饱和度、乳酸水平的差异。分析25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改善情况。分析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术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及三尖瓣瓣环Z值的相关性。结果25 例 PA-IVS 患儿中男19 例、女6 例,手术年龄12(6,28)日龄,体重 (3.7±0.5)kg。其中1例仅采用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20例患儿仅采用PBPV,另外 4例患儿同时接受了2种手术。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与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2比-0.1±0.4,t=2.77,P=0.010)。25例PA-IVS患儿术后1个月三尖瓣反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6)比(4.8±0.9)m/s,t=6.62,P<0.001]。采用PBPV的24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9)比(110±32)mmHg(1 mmHg=0.133 kPa),F=59.55,P<0.001]。无支架置入组的20例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前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r=-0.11,P=0.649)、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r=-0.31,P=0.201)及三尖瓣瓣环Z值(r=-0.18,P=0.452)均无明显相关。结论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作为PA-IVS一期手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右心室、三尖瓣环和肺动脉发育较好的患儿,PBPV较为适用,而三尖瓣瓣环越小,则对动脉导管越依赖,越适于置入动脉导管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