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肺移植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实施的30例肺移植受者临床资料。供肺来自于27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30例受者中双肺移植2例,单肺移植28例。受者术中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术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卡泊芬净+更昔洛韦预防感染。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住院期间对受者常规行胸部X线或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和病原学监测等;术后3个月内每1至2周门诊随访1次。结果2例供者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考虑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术后30 d内,22例受者共发生24例次细菌感染(呼吸系统感染21例次,血流感染3例次),感染发生率为73.3%(22/30)。呼吸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气道感染9例次,气道感染合并侵袭性肺部感染9例次,胸腔感染3例次。呼吸系统感染中16例次为单一病原体感染,5例次为2种及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共分离出病原体26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8株为泛耐药),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2株为泛耐药),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泛耐药纹带棒杆菌各2株,黏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血流感染包括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次和脑膜炎黄杆菌1例次。21例次呼吸系统细菌感染中考虑合并真菌感染3例次。10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受者经治疗后,7例感染控制,其余3例分别于肺移植术后第40、45和60天死亡。5例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受者抗感染治疗后,4例感染控制,1例于肺移植术后第50天死亡。随访至2019年7月,9例受者死亡,其余受者均可进行日常活动。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以气道感染和移植肺侵袭性感染多见,感染病原体以泛耐药或多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简介:摘要肺透明细胞糖瘤是原发于肺部的罕见肿瘤,为临床相对少见疾病。本例患者胸部CT示左肺下叶可见肿块影,大小约62 mm×45 mm,边界较清,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周围胸膜牵拉,双肺透亮度增加,多发小囊状透亮影,双肺下叶可见多发条索影。纵隔淋巴结增多,双侧胸膜局部增厚、粘连。2019年2月在全麻下行左下肺肿块切除术+淋巴结清除术,病理诊断为肺透明细胞糖瘤,术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复发和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COR评分〔包括心率(H)、酸中毒(A)、意识(C)、氧合(O)和呼吸频率(R)〕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合并肺性脑病且初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患者在无创正压通气的同时,接受规范的内科治疗。将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判定为无创通气治疗失败;其中早期失败为治疗48 h内需要气管插管,48 h及以后需要气管插管则定义为晚期失败。记录患者无创通气不同时间点HACOR评分,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临床结局等。比较无创通气治疗成功与失败两组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HACOR评分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失败的预测效能。结果共评估630例患者,最终51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42例(占82.35%),女性9例(占17.65%);中位年龄为70.0(62.0,78.0)岁。51例患者中有36例(70.59%)初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且好转出院;15例(29.41%)初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切换为有创通气,其中10例(19.61%)为早期失败,5例(9.80%)为晚期失败。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成功组显著延长〔ICU住院时间(d):13.0(10.0,16.0)比5.0(3.0,8.0),总住院时间(d):23.0(12.0,28.0)比12.0(9.0,15.0),均P<0.01〕。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1~2 h的HACOR评分明显高于成功组〔分:10.47(6.00,16.00)比6.00(3.25,8.00),P<0.05〕;但两组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无创通气治疗3~6 h HACO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通气治疗1~2 h HACOR评分预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可信区间(95%CI)为0.504~0.868;当最佳截断值为10.50分时,敏感度为60.03%,特异度为86.10%,阳性预测值为91.23%,阴性预测值为47.2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可使70.59%的患者避免气管插管;HACOR评分有助于临床预测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拟定合理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纳入全部可能的因素,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颅内肿瘤患者中15例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29%。发生组肺部慢性病史、侵入性操作占比高于未发生组,每日吸痰次数多于未发生组,气管切开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元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慢性病史、侵入性操作、每日吸痰次数多、气管切开时间长、GCS评分低均是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肺部慢性病病史、侵入性操作、吸痰次数多、气管切开时间长、GCS评分低均会增加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临床应重视有上述肺部感染风险因素的颅内肿瘤患者手术方案的合理调整,并尽早为患者展开针对性干预。
简介:摘要囊性纤维化(CF)是由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功能缺陷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最严重的烟曲霉相关疾病之一,多发生在CF及支气管哮喘患者中。CF并发ABPA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主要为呼吸道相关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喘息、咯血等,影像学上表现为肺部炎症浸润和中央(近端)支气管扩张等,可有胰腺炎、脂肪泻、肝脾肿大等其他系统表现,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本文通过对1例以反复咳嗽、咳痰,加重伴咯血为首发症状的CF并发ABPA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CF并发ABPA患者的重视及对此类疾病的敏感性。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段及亚段狭窄合并肺不张患者9例,对比治疗前后气促指数、肺不张变化,观察并发症。结果显示对于有临床症状的肺段和亚段良性瘢痕性狭窄,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储备肺功能,且未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