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23S rRNA耐药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及支气管镜下特点,发现能够早期识别肺炎支原体耐药性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61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留取BALF,检测BALF中23S rRNA V区基因的2063位点突变情况,分为耐药基因阳性组和耐药基因阴性组,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纤维支气管镜的镜下表现。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1例患儿中耐药基因阳性组38例(62.30%),耐药基因阴性组23例(37.70%)。2组患儿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耐药基因阳性患儿的住院天数及发热时间长于耐药基因阴性组,更容易出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及肺外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耐药基因阳性组WBC水平低于耐药基因阴性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耐药基因阳性组均高于耐药基因阴性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BALF中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几种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BC识别耐药基因的敏感性更高,最佳临界值为8.55×109/L,D-D识别耐药基因的特异性更高,最佳临界值为523 μg/L。耐药基因阳性组中35例(92.11%)影像学表现为大面积肺实变/肺不张,耐药基因阴性组为13例(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基因阳性组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坏死,痰栓/塑型性痰栓及支气管炎性狭窄[19例(50.00%)],耐药基因阴性组以黏膜纵行皱襞、絮状及黏性分泌物表现为主[14例(6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S rRNA V区基因发生点突变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发生A2063G突变的患儿更容易发生RMPP及肺外并发症,影像学和支气管镜下表现更重。血液中WBC及D-D水平的高低对早期识别耐药性具有一定意义,耐药基因阳性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引起的全身过度免疫炎症反应需要引起重视。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耐药基因 肺炎支原体肺炎,难治性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MP)-DNA载量检测在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确诊为难治性MPP的98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取肺泡灌洗液,对灌洗液中MP-DNA进行定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高载量组(>106/ml,28例),中载量组(103~106/ml,54例),低载量组(≤103/ml,16例)。比较不同载量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纤维支气管镜的镜下表现。结果高载量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较中载量组和低载量组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载量组患儿镜下见结节样突起及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开口炎性狭窄及黏液栓堵塞的比例分别为35.7%、32.1%、64.3%,明显多于中载量组(13.0%、5.6%、38.9%)和低载量组(0、0、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载量组患儿影像学表现为大片肺实变/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的比例分别为100%和60.7%,明显高于中载量组(61.1%、27.8%)和低载量组(25.0%、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低载量组和中载量组相比,高载量组患儿的住院天数更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热退时间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难治性MPP患儿其MP-DNA载量的高低与临床特征密切相关,高载量组患儿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局部载量的高低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更好地预测疾病的转归。

  • 标签: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DNA载量 肺泡灌洗液 临床特征
  • 作者: 王志会 齐士格 张晗 毛佩贤 何燕玲 李娟 肖水源 彭华茂 孙薇薇 郭浩岩 刘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40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北京 100088,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上海 20003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长沙 41007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北京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和疫情期间老年人焦虑状况差异及影响因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老年人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至5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在2019年实施全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818个社区中,从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188 407名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居民中抽取6 467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化问卷随访调查疫情期间焦虑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该项目专门开发的"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完成。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老年人疫情前(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23日)和疫情期间(2020年4至5月)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老年人群焦虑症状检出率在疫情前为4.95%(95%CI:4.42%~5.48%),疫情期间为10.10%(95%CI:9.36%~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期间调查人群的焦虑症状检出率较疫情前增长了约1倍。疫情前存在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是患一种疾病(OR=1.57,95%CI:1.05~2.37)、患两种及以上疾病(OR=3.10,95%CI:2.13~4.51),而有兴趣爱好、子女关系好、配偶关系好、有积极老化态度、心理韧性好则是保护性因素(均P<0.05)。疫情期间新发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有:居住在农村(OR=1.77,95%CI:1.42~2.20)、平时参加社会活动(OR=1.23,95%CI:1.02~1.48)、朋友关系好(OR=1.42,95%CI:1.11~1.82)、本人或身边有人被医学隔离(OR=2.80,95%CI:1.90~4.13)。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导致老年人群焦虑症状检出率较往常成倍增长,应重点关注农村以及本人或身边有人被医学隔离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 标签: 肺炎,病毒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老年人 焦虑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继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22年12月1日~2023年4月3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817例,其中合并继发感染80例。统计分析继发感染患者细菌分布、标本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2022年12月1日~2023年4月30日期共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817例,其中有8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继发感染,感染率为9.79%,标本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标本,占比77.46%。结论:我院新型冠状病毒继发感染率为9.79%且标本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标本。主要病原菌为鲍曼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铜绿假单胞菌,且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较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 鲍曼不动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栓治疗,DAT)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三联抗栓治疗,TAT)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房颤合并ACS/PCI,且出院时接受NOAC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根据抗栓药物种类分为DAT组及TAT组。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为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支架再狭窄和非计划的血运重建)。结果①共553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其中男397例,年龄为(67.9±9.0)岁。使用DAT方案(DAT组)254例,使用TAT方案(TAT组)299例。DAT组患者年龄较大[(69.5±9.8)岁对(66.6±8.0)分,P<0.001)、男患者较少(66.5%对76.3%,P=0.011),而CHA2DS2-VASc评分[(3.9±1.8)分对(3.3±1.5)分,P=0.001]、HAS-BLED评分更高[(2.4±0.9)分对(2.2±0.8)分,P=0.013]则较高。②随访期间,DAT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大出血、小出血及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1.2%、10.6%;TAT组患者TIMI大出血、小出血和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1.3%、16.1%。Log-rank检验提示DAT组出血风险较低(P=0.040)。③DAT组与TAT组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对10.8%,P=0.645;全因死亡,3.5%对3.3%;脑卒中,2.0%对2.3%;体循环栓塞,4.7%对4.3%;心肌梗死,0.4%对0.3%;支架内血栓,0.4%对0;支架再狭窄和非计划的血运重建事件,1.6%对2.3%)。结论在房颤合并ACS/PCI患者中,NOAC为基础的DAT与TAT相比,能够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死亡或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心房颤动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 抗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