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8/kg[(3.91~22.68)×10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6/kg[(0.91~50.47)×10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联合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因疑似冠心病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血管狭窄≥50%)与对照组(血管狭窄<50%)。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冠脉造影资料,计算NLR,评价ESRS、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ESRS联合NLR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期间共入组患者325例,其中冠心病组219例,对照组106例。冠心病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ESRS、NLR、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SRS(r=0.515,P<0.001)及NLR(r=0.250,P<0.001)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1为logit(P1)=-2.072+0.566×ESRS+0.299×NLR+0.173×空腹血糖(诊断准确率为71.7%)与logistic回归模型2为logit(P2)=-1.169+0.594×ESRS+0.302×NLR(诊断准确率为70.8%)。2个模型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最终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2作为联合诊断模型。ESRS、NLR及logistic回归模型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634及0.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SRS的诊断临界值为2,NLR的诊断临界值为2.74,logistic回归模型2联合诊断的95%CI(0.684,0.783),敏感度60.27%,特异度为78.30%,该模型显著优于单一指标ESRS(P=0.047)及NLR(P<0.001)的诊断效能。结论ESRS联合NLR构建的诊断模型显著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效能,可用于冠心病的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视觉和半定量分析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5例颅内PCNSL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7.49±2.54)岁]的影像资料,并分别与52例脑胶质瘤和60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对比,采用视觉分析3组患者的病灶分布和形态特征,半定量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与对侧相应部位脑组织SUVmax的比值(T/WM),评价18F-FDG PET/CT在颅内PCNSL诊断中的价值。2组间半定量结果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校正后t检验,2组间诊断效能的比较及鉴别诊断阈值的判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视觉分析结果显示,颅内PCNSL以高摄取18F-FDG的幕上、单发、结节状或团块状病灶为多见,水肿、占位效应及瘤内继发改变不明显。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相比,颅内PCNSL的SUVmax最高(脑胶质瘤:9.96±0.48;脑转移瘤:11.97±0.58;颅内PCNSL :26.42±1.17,t= 13.02、11.07,均P=0.000),T/WM亦最高(脑胶质瘤:2.99±0.09;脑转移瘤:2.60±0.08;颅内PCNSL:4.37±0.10,t=10.13、13.88,均P=0.0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SUVmax=15.8时,颅内PCNSL与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982),而当SUVmax= 16.8时,颅内PCNSL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AUC最大(0.946);T/WM=3.395为颅内PCNSL与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T/WM =3.220为颅内PCNSL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以作为传统影像学诊断颅内PCNSL的有效补充,同时在颅内PCNSL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