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其颅底的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一中心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单侧受累的HFM患儿头颅螺旋CT三维数据资料,根据Pruzansky-Kaban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及Ⅲ型共4组,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其颅底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颅底线性测量指标包括:鞍结节至视神经管(OT)、圆孔(FrT)、卵圆孔(FT)、内耳道(IT)、舌下神经管(HT)的距离及前床突至蝶骨小翼(ClS)、颞骨岩脊(ClP)的距离;颅底角度测量指标包括:前颅角、中颅角、后颅角及岩脊角。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HFM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5岁;每组10例。颅底的角度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中颅角明显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中颅角及岩脊角明显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型HFM健侧及患侧颅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的线性距离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FrT、HT大于患侧,Ⅱa型HFM健侧FrT、IT、HT、ClP均大于患侧,Ⅱb型HFM健侧IT、HT及ClP均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HT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HFM颅底FrT及ClP的测量值比率(患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的患侧与健侧颅底形态具有差异,颅底角度方面差异主要集中于中颅角,Ⅰ型及Ⅲ型具有相似性,患侧中颅角明显小于健侧;线性测量方面差异主要位于舌下神经管,各型HFM患侧舌下神经管至鞍结节距离均明显短于健侧,表明患侧颅底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利用数字化软件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对术前、后CT进行三维重建,在颞下颌关节的轴位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完成17组有关长度和角度的数据测量,包括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及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择30例行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初诊年龄为(26.19±4.08)岁,范围21~36岁,其中15例年龄<25岁,15例年龄≥25岁。术后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9.406±1.241) mm,略大于术前(9.259±1.276) mm,差值为(0.146±0.388) mm;术后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080±0.537) mm、(1.598±0.591) mm、(1.239±0.568) mm,略小于术前(1.193±0.533) mm、(1.907±0.755) mm、(1.670±0.926) mm,差值分别为(0.113±0.409) mm、(0.309±0.711) mm、(0.431±0.7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13项测量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会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带来轻微改变,但通过自身代偿,颞下颌关节能适应这种改变并达到新的平衡,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安全的轮廓美容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