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处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2日至2月24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恢复期治疗的104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患儿的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等临床资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将患儿分为接种≥2剂次组和未接种组;根据住院过程中核酸复阳情况将患儿分为复阳组和阴性组,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04例患儿中男53例、女51例,就诊年龄10.0(0.3,14.0)岁,92例(88.5%)为轻型,12例(11.5%)为普通型。未接种组就诊年龄及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均低于接种≥2剂次组[2.0(0.3,10.2)比10.0(3.2,14.0)岁、10(2,17)比193(157,215),χ²=-5.57、Z=-48.76,均P<0.001]。未接种组家庭聚集性发病占比及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均高于接种≥2剂次组[13/14比62.2%(56/90)、0.4(0.2,0.8)比0.4(0.2,1.1),χ²=5.09、Z=-48.95,均P<0.05]。复阳组具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占比及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均高于阴性组[2/13比1.1%(1/91)、0.6(0.2,1.0)比0.3(0.2,0.7),χ²=8.29、Z=2.70,均P<0.05]。复阳组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低于阴性组[160(78,197)比213(186,231),Z=-3.20,P<0.05]。结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患儿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分型以轻型为主。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患儿具有较高的IgG抗体水平及较低的IgM抗体水平。具有基础疾病或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水平偏低的患儿核酸复阳概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受者的BK病毒(BK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的561例肾移植受者(器官捐献和活体供肾)的临床信息及术后18个月随访资料,根据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的血、尿标本中BKV DNA载量以及移植肾活检结果,将受者分为对照组(A组,BKV监测结果阴性或尿液中BKV DNA载量<1.0×107拷贝/ml ,372例)、高水平BKV尿症组(B组,尿液中BKV DNA载量≥1.0×107拷贝/ml但血BKV阴性,128例)、BKV血症组(C组,血清BKV DNA载量≥1.0×103拷贝/ml,52例)、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N)组(D组,移植肾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BKVN,9例)。统计分析术后BK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术后18个月内,561例肾移植受者高水平BKV尿症发生率为33.69%(189/561),检出时间为术后(4.2±3.8)个月;BKV血症发生率为10.87%(61/561),检出时间为术后(5.2±3.6)个月;BKVN发生率为1.78%(10/561),检出时间为术后(7.0±4.0)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受者性别、年龄、免疫抑制方案、急性排斥反应史、供者类型与BKV感染有关;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男性受者(P=0.013)、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联用的免疫维持方案(P<0.001)和急性排斥反应史(P=0.002)是术后BKV感染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术后12个月内是BKV感染的高发期,男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史、免疫抑制方案是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