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中采用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性抗炎治疗,其中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单纯采用美沙拉嗪,观察组采用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28d之后,观察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病人实施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价值。方法:从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4例,接受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4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身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病人实施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不良事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当代具备心腔内电图存储功能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中记录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与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的2 109例患者记录的2 440份AHRE腔内电图,记录心房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并分析其种类。结果平均随访2.3年,有23.9%的患者记录到了≥30 s的AHRE,2 440份AHRE腔内电图中房扑/房颤发作2 111份图(86.5%,2111/2 440),交叉感知21份图(0.9%,21/2 440),噪声干扰64份图(2.6%,64/2 440),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37份图(9.7%,237/2 440),重复性非折返性室-房同步节律5份图(0.2%,5/2 440),2份未确定类型(0.1%,2/2 440)。AHRE持续时间>6 h并且频率≥250次/min对房扑/房颤的阳性预测值为99.9%。结论结合时间和频率分析的AHRE是诊断房颤、房扑的可靠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消毒待干后穿刺动静脉内瘘降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160例动静脉内瘘需要穿刺的患者,分为80例研究组和80例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皮肤消毒待干后穿刺动静脉内瘘,对照组在消毒后立即穿刺动静脉内瘘。对比两组穿刺后皮肤红、肿、热、痛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穿刺后2月内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率。结果消毒液待干后进行穿刺的研究组没有一例发现红、肿、热、痛等现象,而对照组则发现有1例患者穿刺皮肤周围有发红的现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穿刺后2月内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率,研究组为0%,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液未干燥时,对动静脉进行穿刺能使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消毒液或细菌会随着穿刺针进入血管内,同时,消毒剂对微生物作用时间也不够,因此引起感染,所以消毒皮肤待干后穿刺动静脉内瘘,能使其降低感染率,从而能更好的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内压力监测及动态护理干预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平均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同步开展腹腔内压力监测及动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其ICU治疗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腔内压力监测及动态护理干预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ICU治疗耗时及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作为一种全新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结肠给药途径的方法学、安全性及临床用途。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结肠途径TET用于FMT和(或)结肠给药的全部患者。就TET操作用时、成功率、TET管保留时间、影响TET管保留的因素、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共257例患者接受结肠TET,其中130例(50.6%)用于菌群移植,8例(3.1%)用于结肠给药,118例(45.9%)用于FMT联合结肠给药,1例(0.4%)植管后未完成治疗。植管操作用时(10.0±2.8)min,使用组织夹(3.5±1.0)枚,植管操作成功率100.0%(257/257)。以维持保留TET管为治疗目的的160例患者TET管保留时间(9.3±3.8)d。多变量分析表明组织夹类型是影响TET管保留时间的独立因素(P=0.001)。TET后9例(3.5%)诉轻度肛门不适,4例(1.6%)行动不便,3例(1.2%)肛门疼痛,2例(0.8%)轻度腹痛,2例(0.8%)轻度腹胀,1例(0.4%)少量肛门出血,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对结肠TET满意度为97.3%(250/257)。结论结肠TE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的介入内镜新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全结肠途径菌群移植和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淮南市发生的一起宋内志贺菌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溯源分析,并对菌株毒力基因和耐药谱进行检测。方法采集2020年8月淮南市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相关水样、粪便,进行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宋内志贺菌进行毒力基因PCR检测、微量肉汤法药敏检测、脉冲场电泳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56份黏稀样粪便分离出38株宋内志贺菌(阳性率67.86%),血清型均为宋内志贺菌Ⅰ相;3份末梢水和井水革兰阴性菌(GN)增菌液荧光PCR检测志贺菌阳性;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侵袭性质粒抗原H(ipaH)阳性(38份),侵袭性质粒抗原H(ipaH)/侵袭相关基因(ial)阳性(31份),侵袭性质粒抗原H(ipaH)/侵袭相关基因(ial)/肠毒素2基因(sen)阳性(1份);耐药谱显示14种抗生素中9种100.00%耐药,仅亚胺培南、氯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为有效药物;36株菌XbaⅠ限制性酶切图谱带型完全一致,其中3株菌株基因组ST型分析均为ST152型;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验证了此次暴发由单一克隆群菌株引起,且揭示此次暴发分离株与数据库中3株中国菌株、1株韩国菌株聚集成一个大簇,而与其他国家的菌株距离较远。结论本起由水源污染单一宋内志贺菌克隆引起,分离株为低毒力株,呈多重耐药表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内信号蛋白Smads基因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月龄、体重(500±10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2随机分为对照组(25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一次性腹腔内推注1%链脲佐菌素30 mg/kg,成模后剩余48只再随机分为T2DM组(24只)和干预组(24只),干预组给予利拉鲁肽200 μg·kg-1·d-1腹腔注射,对照组和T2DM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分组后第4、8、12周末随机取8只大鼠,留取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随后麻醉采血测生化指标,留取肾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测Ⅳ型胶原蛋白(Col-Ⅳ)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TGF-β1、Smad3、Smad7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在各时间段,与对照组大鼠比较,T2DM组大鼠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及间质纤维化改变,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表达增加(12周:0.69±0.01比0.15±0.01、0.51±0.02比0.02±0.01、183.33±2.08比221.67±2.08,t值分别为89.22、60.87、24.52,均P<0.05),而Smad7 mRNA减少(t=13.42,P<0.05);与同期T2DM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肾脏纤维化程度减轻,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表达减少(t值分别为71.70、37.58、20.04,均P<0.05),而Smad7 mRNA增多(t=9.96,P<0.05)。且随利拉鲁肽干预时间延长,病变逐渐减轻,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逐渐减少,Smad7 mRNA逐渐增多(均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s通路从而减少其下游Col-Ⅳ的生成,发挥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延缓老年T2DM大鼠肾脏病变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