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向文明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对母婴护理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样化、特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不仅注重医疗质量,也十分关注服务态度、环境设施及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护理,都是由护士在新生儿洗浴间进行,这个过程不免让许多家长担忧。近年母婴床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主要针对于产后妈妈和新生儿,强调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婴护理服务,将她们放在一起并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相对于传统护理模式而言,母亲可以享受到更为舒适和私密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对于医生来说,也可以更方便地观察患者的情况以及及时处理问题,陆续在国内开展,现就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的探讨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评价工具。方法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为基础,构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本研究构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环境。另有12个二级指标,如专业素养、功能设置、公信程度、使用体验、内部环境等,以及52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系统化的评价工具,促进护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及发展,确保患者获得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的健康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国不同省份经济发展不平等是否导致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差异及影响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31省儿科护士共15 443名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问卷(得分10~50分),结合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均GDP结果对研究对象的健康教育素养进行多水平分层逻辑回归分析,探索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结果当人均GDP>2.00万美元,1.50万~2.00万美元,1.00万~1.49万美元及<1.00万美元的地区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得分分别为(40.76 ± 4.52)、(40.66 ± 4.08)、(40.50 ± 4.02)、(39.69 ± 4.32)分。儿科护士的健康教育素养与不同的人均GDP省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9.21,P<0.01)。多水平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年龄>40岁以及从属于急救片区的儿科临床护士具有相对较高的健康教育素养(OR值为0.296~4.766,P<0.05);工作年限<5年的儿科临床护士具有相对较低的健康教育素养(OR值为0.319,P<0.01)。结论人均GDP收入是影响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经济水平发展区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素养卫生政策和护理人员需求培训。对年轻、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不高、学历不高以及未在急救片区工作的儿科护士应重点关注和培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照护信息系统联合个案管理模式对恶性血液病患儿生活质量、对药物的依从性以及患儿和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就诊于无锡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并确诊为恶性血液病的70例患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及其家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患儿及其家长。对照组采取血液病护理常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照护信息系统联合个案管理模式。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3个月患儿采用PedsQLTM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核心量表(PedsQLTM4.0)、中文版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价患儿情况,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儿及其家长情况。结果干预后第1个月,研究组患儿PedsQLTM4.0总分及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及其家长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个月,研究组患儿PedsQLTM4.0总分及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学校功能评分以及MMAS-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及其家长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照护信息系统联合个案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恶性血液病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其用药依从性,缓解患儿及其家长焦虑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国不同省份经济发展不平等是否导致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差异及影响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31省儿科护士共15 443名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问卷(得分10~50分),结合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均GDP结果对研究对象的健康教育素养进行多水平分层逻辑回归分析,探索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结果当人均GDP>2.00万美元,1.50万~2.00万美元,1.00万~1.49万美元及<1.00万美元的地区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得分分别为(40.76 ± 4.52)、(40.66 ± 4.08)、(40.50 ± 4.02)、(39.69 ± 4.32)分。儿科护士的健康教育素养与不同的人均GDP省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9.21,P<0.01)。多水平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年龄>40岁以及从属于急救片区的儿科临床护士具有相对较高的健康教育素养(OR值为0.296~4.766,P<0.05);工作年限<5年的儿科临床护士具有相对较低的健康教育素养(OR值为0.319,P<0.01)。结论人均GDP收入是影响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素养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经济水平发展区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素养卫生政策和护理人员需求培训。对年轻、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不高、学历不高以及未在急救片区工作的儿科护士应重点关注和培养。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性、系统性的评价工具。方法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为基础,构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本研究构建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环境。另有12个二级指标,如专业素养、功能设置、公信程度、使用体验、内部环境等,以及52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医院护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系统化的评价工具,促进护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及发展,确保患者获得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的健康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对实施预支固定排班模式的态度,探究护士是否愿意尝试预支固定排班模式的影响因素,为后期的临床开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混合设计研究。量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9—10月采用自制问卷对上海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1 326名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护士愿意尝试预支固定排班模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1 326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 3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9—12月上海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12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临床护士对实施预支固定排班模式的态度及缘由。并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49.2%(653/1 326)的护士听说过预支固定排班模式;67.5%(896/1 326)的护士表示愿意去尝试预支固定排班模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急诊科室、是否有孩子、是否听说过预支排班模式、认为轮班对生活影响大是护士是否愿意尝试预支固定排班模式的影响因素(P<0.05)。质性访谈结果显示,部分护士支持预支固定排班模式,期待在新的工作模式下能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部分护士害怕改变、担忧能否胜任、公平问题、家人不支持。结论临床护士对预支固定排班模式的态度一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可招募部分愿意尝试的护士实行预支固定排班模式,并动态监测护士的工作状态、满意度及工作质量,为新的护理人力管理模式提供实证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现状,并探讨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6月11日至10月30日,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163例符合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ICU治疗情况以及镇静评分。结果163例入组患者共进行机械通气11 261.62 h,在此期间护士评估并记录的镇静评分量表(RASS)评分为2 815次,其中有80.3%(2 261/2 815)的RASS评分为浅镇静,17.4%(490/2 815)为镇静较深,2.3%(64/2 815)为镇静不足;根据指南推荐的镇静水平将患者分为镇静理想组和镇静非理想组,分析患者镇静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患者的镇静管理水平更为理想(OR值为0.39,P<0.05);使用咪达唑仑会增加患者镇静不理想的风险(OR值为5.60,P<0.05);对患者进行镇静评估的间隔越长,其镇静不理想的风险就越大(OR值为1.70,P<0.05)。此外,镇静非理想组患者的气管切开率(χ2值为9.70,P<0.01)、ICU住院时间(U值为-2.33,P<0.05)及住院费用(t值为-4.26,P<0.01)显著高于镇静理想组患者。结论患者的镇静水平与镇静药物类型、镇静评估间隔密切相关,镇静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镇静管理以及制订合理的镇静评估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移植受者出院后的疲乏症状与其生活状态的相关性,为预防患者术后出现疲乏症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9—12月,以方便抽样法选取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移植门诊的280例肝移植受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出现疲乏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80例患者,其中出现疲乏症状的有130例占4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术后存活天数、性别、近1周锻炼总时间、体质量指数、工作状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睡眠质量、负面情绪、营养风险会影响到患者的疲乏症状(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1周锻炼总时间(OR=0.674,95%CI 0.512~0.887)、术后存活天数(OR=0.993,95%CI 0.989~0.997)和负面情绪量表得分(OR=1.484,95%CI 1.157~1.902)对患者的疲乏症状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术后存活天数、锻炼时间和负面情绪是影响患者疲乏症状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与活动锻炼情况做好评估与管理,以改善疲乏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了解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的知识、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16个社区对居民进行调查,共获取714份有效问卷,对居民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态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14名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总得分为(24.58±7.80)分,得分合格率为36.13%(258/714),其中"人工呼吸知识"维度得分合格率最低,为38.66%(276/714);居民心肺复苏态度总分为(40.95±5.18)分,"学习心肺复苏的态度""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的条目均分分别为(3.60±0.45)、(3.22±0.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觉健康状况、是否听说过心肺复苏、受过心肺复苏培训、遇到过紧急抢救是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或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的心肺复苏知识水平总体较低;居民更偏向于学习心肺复苏和给自己的亲友实施心肺复苏,而非陌生人。年轻、自觉健康状况良好、听说过心肺复苏均有助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和积极态度的提升;女性、文化程度较高、遇到过紧急抢救的居民拥有更好的心肺复苏知识;目前的心肺复苏培训对于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有积极作用,今后的心肺复苏培训需要增加培训力度、持续时间,帮助居民提升心肺复苏的知识水平,改善对心肺复苏的态度。
简介: 摘 要:本文对灌注桩施工 工艺进行了研究 ,并对 常见 问题简要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供广大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 ; 灌注桩 ; 施工工艺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了充分发挥其功能,对其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施工工艺,控制施工环节,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