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CT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从心脏CT中获得的信息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和斑块特征信息,其识别、描述和量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并监测治疗效果。与此同时,CT功能成像新技术在心血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兴CT技术,如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心肌应变、基于碘对比剂延迟增强等可评估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组织学特征及预后,为缺血心脏病(IHD)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心血CT新技术在IH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脏病 缺血 血流储备分数 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缺血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实质性的受损,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交流,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是一种在静息状态下无创地探测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新兴技术,常被用于研究WML患者认知行为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本文综述了rs-fMRI分析方法在WML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局部一致性、功能连接、静息态网络、图论分析和低频振幅。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局部一致性 功能连接 低频振幅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心血介入术后的临床诊治结果。 方法 研究选取 2017 年 7 月 ~2019 年 1 月我院收治心血介入术患者 52 例,术后均出现急性肺栓塞,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肺栓塞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实验室检查方法、介入手术项目等。 结果 诱发急性肺动脉栓塞因素:卧床时间> 24h 患者 37 例( 71.15% )、高龄患者 33 例( 63.46% );接受射频消融术 + 冠脉造影 1 例、射频消融术后 16 例、经皮冠脉腔内支架术及成形术后 12 例、冠脉造影术后 23 例。 结论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临床心血介入术后高危并发症,若患者介入围术期出现气急、胸闷等病症,应尽早给予诊断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心血管介入术 卧床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探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3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统计一共有 7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6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内科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作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80.56%)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频次和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心血疾病版焦虑抑郁患者应用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2 月我院收治 98 例心血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 49 例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在其用药基础上,观察组 49 例联合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 SDS 、 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心血疾病患者大多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岁给予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用药,对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焦虑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方案,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单一阿司匹林用药方案,观察组40例实施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方案,以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种用药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T、APTT和FIB等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方案可作为首选方案之一。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通过影响骨内H型血管对骨密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实验动物来自南京大学动物模式所),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卵巢组(OVX组)及切除卵巢注射去铁胺组(OVX+DFO组),10只/组。Sham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结扎双侧输卵管并完整切除双侧卵巢;OVX+DFO组切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DFO,隔日1次。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观察组间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H型血管的量,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结果3组小鼠骨密度分别为Sham组(0.18±0.01) g/cm3,OVX组(0.12±0.00) g/cm3,OVX+DFO组(0.16±0.01) g/cm3,OVX+DFO组较OVX组骨密度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90,P<0.01)。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为(11.47±0.79)%,Sham组为(26.05±2.05)%,OVX+DFO组为(18.44±3.26)%,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较Sham组明显减少,而OVX+DFO组得到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00,P<0.01)。骨小梁的数目Sham组为(2.81±0.13)个/mm,OVX组为(1.63±0.15)个/mm,OVX+DFO组为(2.36±0.43)个/mm,骨小梁数目OVX组较Sham组减少,而DFO干预后每毫米长度骨小梁数目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0,P<0.01)。骨小梁厚度OVX组为(0.05±0.01) mm,Sham组为(0.07±0.00) mm,OVX+DFO组为(0.06±0.00)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60,P<0.01)。骨小梁间隙OVX组为(0.29±0.03) mm,Sham组为(0.19±0.01) mm,OVX+DFO组为(0.24±0.04)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50,P<0.05)。骨小梁连接密度Sham组为(202.67±37.75)/mm3,OVX组为(97.85±8.62)/mm3,OVX+DFO组为(115.79±15.90)/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0,P<0.01)。3组小鼠的胫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各组骨标本干骺端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Sham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6.28±1.23)%,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8.72±0.85)%,OVX+DFO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17.25±2.14)%,可见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内H型血管明显减少,而DFO干预组骨内H型血管较OVX组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000,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小鼠模型中,H型血管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骨内H型血管从而改善骨密度。

  • 标签: 去铁胺 H型血管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中铁调素(HAMP)变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铁调素敲降和过表达的慢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转染72 h。实验组分为4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铁调素过表达组(HAMP+组)及其对照组(Cont+组),铁调素敲降组(HAMP-组)和其对照组(Cont-组)。间接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分组同血管内皮细胞分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铁调素蛋白(HAMP)、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和CD63、成骨细胞蛋白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检测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中,HAMP+组铁调素蛋白表达(1.21±0.02,t=5.80,P<0.05)高于对照Cont+组。HAMP-组铁调素HAMP-组蛋白表达(0.76±0.02,t=6.56,P<0.05)低于对照Cont-组。共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蛋白ALP、OCN、RUNX2表达,在HAMP+组成骨细胞中(1.07±0.01、1.61±0.03、1.94±0.01,t=313.40、184.30、309.50,P<0.05)高于Cont+组;在HAMP-组中蛋白表达低于对照Cont-组(0.70±0.05、0.74±0.01、0.75±0.01,t=3.52、15.90、17.67,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内铁调素表达量改变会对成骨细胞产生影响,机制可由"铁调素-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途径驱动,提示了铁调素对骨代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铁调素 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67例应用血管内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U检验、卡方(或Fisher)检验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临床预后因素。结果32例患者单独应用弹簧圈栓塞,35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所有患者在10.5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中,9例(13.4%)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在随访4个月时因血栓事件去世,其余58例动脉瘤栓塞后未复发,8例(12.1%)出现复发需进一步治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是否致密栓塞与动脉瘤复发相关。入院Hunt-Hess分级、是否致密栓塞以及栓塞后稳定性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老年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破裂动脉瘤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未致密栓塞的大动脉瘤术后复发常见。入院Hunt-Hess级别高、未致密栓塞以及栓塞后复发预示较差的临床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潮气量(VT)机械通气对油酸(OA)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ARDS模型组(n=20)、小VT组(n=10)和大VT组(n=10)。经大鼠颈总静脉注入OA 0.15 mL/kg制备ARDS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ARDS模型组制模后2 h取10只大鼠测定氧合指数(PaO2/FiO2);取肺组织测定湿/干重比值(W/D),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以确定模型制备是否成功。小VT组和大VT组于制模后2 h分别给予大鼠VT为6 mL/kg或20 mL/kg的机械通气4 h;对照组和ARDS模型组保持自主呼吸。机械通气4 h后,测定大鼠心率(HR)、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 max)和血压(BP),同时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FiO2〕。结果制模后1 h,ARDS模型组大鼠即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制模后2 h,大体观察可见肺脏外观有明显点片状出血;对照组无上述改变。ARDS模型组大鼠PaO2/FiO2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mHg(1 mmHg=0.133 kPa):294.3±5.9比459.0±4.4,P<0.01〕,肺W/D比值和肺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肺W/D比值:8.24±0.25比4.48±0.13,肺损伤评分(分):0.60±0.03比0.12±0.02,均P<0.01〕,提示ARDS模型制备成功。ARDS模型组大鼠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恶化。机械通气4 h后,小VT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优于ARDS模型组和大VT组〔pH值:7.36±0.02比7.24±0.02、7.13±0.01,PaO2(mmHg):92.4±2.1比61.8±2.3、76.6±2.2,PaCO2 (mmHg):49.6±1.7比61.8±1.8、33.6±1.3,PaO2/FiO2(mmHg):440.0±10.2比274.3±21.4、364.7±10.5,均P<0.05〕;小VT组HR、BP和dp/dt max明显高于ARDS模型组和大VT组〔HR(次/min):346.9±5.4比302.3±10.1、265.5±12.2,BP(mmHg):125.4±2.2比110.0±2.5、89.2±2.8,dp/dt max(mmHg/s):1 393.3±30.3比1 236.4±20.5、896.1±19.5,均P<0.05〕,而RVSP则明显低于ARDS模型组和大VT组(mmHg:31.3±0.4比34.0±1.0、38.8±0.9,P<0.05)。结论小VT机械通气可改善ARDS大鼠右心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保护右心功能。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右心室收缩压 血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7-5p调控同源盒蛋白(HOXB13)的分子机制。方法从SD大鼠胸主动脉分离和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NA和miR-17-5p的表达;细胞转染miR-17-5p mimics、anti-miR-17-5p和小干扰RNA(siRNA)-HOXB13寡核苷酸;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7-5p对靶基因的调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培养出VMSCs,并通过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染色进行验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VSMCs的增殖和诱导表型转换,促进HOXB13表达并降低miR-17-5p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证实miR-17-5p靶向HOXB13 mRNA的3’端-非翻译区下调其表达。anti-miR-17-5p组细胞增殖水平(1.362±0.076)高于阴性对照组(0.795±0.087),而miR-17-5p mimics组细胞增殖水平(0.164±0.057)低于阴性对照组(F=31.8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7-5p/HOXB13轴调控α-SMA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论miR-17-5p通过调控HOXB13介导VSMCs的表型转换和增殖。

  • 标签: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肺叶血管、支气管影像解剖辅助单孔胸腔镜(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可切除肺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治疗组开展的59例经肋间U-VATS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4~81(62.8±9.5)岁。依据手术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和D组(14例)。术前应用OsiriX软件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支气管、肺血管三维成像(3D-CTBA),观察拟切除肺叶的动脉、静脉与支气管的分支数量、走行情况,并模拟肺叶切除。根据术前模拟的切除计划,行U-VATS肺叶切除与肺门、纵隔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4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依据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绘制学习曲线,并应用累积求和法(CUSUM)分析跨越学习曲线需要的最低手术操作例数。结果3D-CTBA显示,本组59例中,12例(20.3%)有肺动、静脉分支与支气管走行变异。1例支气管动脉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胸或死亡病例。各组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更改术式的比例、并发症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 4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7±17.7)min、(103.7±11.1)min、(87.7±5.9)min、(88.9±6.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d、(3.8±2.2)d、(2.5±1.0)d、(2.5±0.8)d;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807、3.530,P值均<0.05),其中C、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值均<0.05),而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指标绘制学习曲线,散点图拟合模型方程:=127.7+0.8X-0.1X2+1.4e-3X3,R2=0.705; =84.6 - 2.5logX,R2=0.019。CUSUM拟合模型方程:=37.2+2.3X-0.2X2+2.8e-3X3,R2=0.701; =19.3-2.8X+9.5e-2X2-9.1e-4X3,R2=0.090。学习曲线评价结果提示,经过约30例的临床实践后,出血量趋于稳定,手术时间达到低点且趋于稳定。结论3D-CTBA辅助U-VATS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30例。利用3D-CTBA精准的术前切除模拟,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帮助培训医师缩短学习曲线。

  • 标签: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肺切除术 支气管 肺动脉 肺静脉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3D-CTBA)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可靠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3D-CTBA辅助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207例。其中男78例、女129例,年龄27~93(57.4±11.7)岁,肺结节最大径0.2~4.3(1.1±0.6)cm。依据术前3D-CTBA影像解剖的定位和设计进行手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2)评价3D-CTBA无创定位肺结节的可靠性。结果(1)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R0切除,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31.4±59.7)min,术中出血量(92.6±76.6)mL。引流管留置时间(4.5±2.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12/207),其中持续肺漏气(>7 d)6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乳糜胸2例、迟发性胸腔积液2例。术后30 d无二次手术。患者均获随访2~34(16.1±7.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死亡。(2)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3D-CTBA对比,切除的肺结节所在肺段或肺亚段的血管、支气管及其分支均与影像所示的解剖结构匹配。所有靶区肺结节完整切除且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与影像定位相符。结论3D-CTBA用于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亚段切除术的手术前定位精准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肺切除术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胸腔镜 解剖性肺亚段切除术 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