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近些年以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为核心,以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作为指导,围绕疗效评价、机制研究、推广应用、国际交流四个主题开展工作,并且充分借助同仁医院专业性研究平台,多角度、多维度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验证针刺蝶腭神经节的理论机制,探索更有效的针刺时机、刺激方式、干预频率等,积极向国内外推广传播这一技法,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魅力与风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3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B超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后行手法松解术,松解完毕后患者行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及功能锻炼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所得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2例患者平均随访(20.4±3.1)周。松解前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平均(70.0±10. 8)°,松解后末次随访主动屈曲度平均(106.4±7.9)°,平均改善(36.9±7.5)°(t=-28.5,P<0.05)。松解前KSS评分平均(78.3±2.3)分,松解后末次随访KSS评分平均(88.3±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平均(4.5±1.1)分,为中度疼痛。随访无假体周围骨折、伸膝装置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能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缓解患者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患者,男71例,女49例,年龄(40.56±9.89)岁,年龄范围为22~64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神经仪刺激组和超声引导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分别采取针刺体表定位臂丛神经、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臂丛神经主要分支的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率。结果超声引导组尺神经[(6.47±2.09)min]、正中神经[(5.42±1.63)min]、肌皮神经[(4.67±1.79)min]和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4.39±1.52)min]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17.96±5.85)min、(16.04±4.89)min、(13.16±4.11)min、(14.72±4.76)min]和神经仪刺激组[(11.73±3.64)min、(10.56±3.17)min、(9.13±2.65)min、(8.57±2.28)min],神经仪刺激组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尺神经完全阻滞率[100%(40/40)]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65.0%(26/40)]和神经仪刺激组[80.0%(32/40)],神经仪刺激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超声引导组和神经仪刺激组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100%(40/40)、95.0%(38/40)]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优良率[100%(40/40)]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72.5%(29/40)]和神经仪刺激组[90.0%(36/40)],神经仪刺激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手术中,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更加显著,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152例,根据使用罗哌卡因浓度的不同分为A组(n=51)、B(n=51)、C(n=50),三组患者使用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0.4%、0.5%,比较注入30min之后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注药30min之后三组患者的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麻醉效果比较,C组与A组比较,各神经的麻醉率均明显较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C组与A相比较麻醉起效时间明显较短,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较长,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罗哌卡因浓度在0.3%—0.5%之间时,浓度越高神经阻滞效果越好,麻醉起效时间越短,而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会随之延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接受骶神经植入术(SNM)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多个医学中心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SNM治疗的91例LUTD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四组:间质性膀胱炎组(IC)28例,神经源性膀胱组(NB)36例,膀胱过度活动症组(OAB)13例以及特发性排尿困难组(ID)14例。研究根据不同疾病设置不同观察指标对比患者基线数据、Ⅰ期(体验期)、Ⅱ期(永久植入期)数据,记录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SNM治疗的总人数为91例,共53例患者接受Ⅱ期永久植入手术,接受Ⅱ期永久植入手术的患者术前病程3个月~30年,转化率为58.2%(53/91),术后随访2~58个月,平均19.6个月。Ⅰ期术后改善情况:尿急程度评分:35.4%;日均排尿次数:31.6%;日均夜尿次数:33.7%;最大次尿量(ml):32.6%;日均次尿量(ml):49.2%;日均漏尿次数:43.2%;生活质量评分:54.1%。Ⅱ期术后改善情况:尿急程度评分:43.2%;日均排尿次数:40.0%;日均夜尿次数:37.8%;最大次尿量(ml):50.5%;日均次尿量(ml):70.5%;日均漏尿次数:70.4%;生活质量评分:43.2%。不良事件3例:NB组1例患者症状反复,1例患者中度感染,IC/BPS组中1例患者出现电极移位。结论SNM治疗老年患者LUTD疗效确切、稳定;下一步应该延长随访时间对安全性展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脊髓疾病以及脊髓损伤会在产生病变的脊髓平面或损伤的脊髓平面以下造成功能障碍,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十分常见,即神经源性膀胱。膀胱的神经支配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共同构成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这些神经的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排尿障碍尿潴留,憋尿障碍尿失禁,膀胱的充盈感障碍及痛觉障碍,还会造成继发的损害,如尿路感染、膀胱高压。由于膀胱特殊的解剖位置,无法直接触及整个膀胱,手法治疗本身有较大难度与局限性,且治疗的神经发育学机制研究尚不完善。本篇综述汇总了膀胱功能训练的各种主流手法治疗,并对各种手法进行讨论。已知的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排尿中断训练,盆底肌力训练,提肛练习,Crede手法,间歇性导尿,尿管夹闭练习,腹式呼吸,腹直肌训练,肛门刺激,膀胱按摩等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研究。方法: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实施非手术治疗,两组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精神状态都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精神状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采用非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在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中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SNM)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应用SNM治疗28例难治性IC/BP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3例;中位年龄63.00(47.50,66.75)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过IC/BPS相关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疗效不佳。SNM治疗前尿急程度评分4(3,4)分,24h排尿次数26.0(20.5,32.5)次,夜尿次数9.0(7.0,12.0)次,次均尿量59.00(41.25,79.50)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9.0(8.0,9.0)分,O’leary-Sant评分31.00(20.25,33.00)分,单次最大尿量100.0(80.0,127.5)ml。SNMⅠ期自固定电极置入术后,测试期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症状较治疗前改善>50%,可行Ⅱ期永久刺激器置入术。永久刺激器置入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8例测试期尿急程度评分2(1,3)分,24 h排尿次数17.00(15.00,22.75)次,夜尿次数5.5(4.0,7.0)次,次均尿量87.50(70.25,110.00)ml、VAS评分4.0(3.0,6.0)分和O’leary-Sant评分20.00(17.00,23.0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单次最大尿量135.0(102.5,160.0)ml,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均接受Ⅱ期永久刺激器置入术。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9.5(21.25,61.75)个月。28例中,3例分别于术后11、13、35个月因症状复发,拔除全套SNM系统后接受膀胱全切+回肠通道术;尿流改道后评估,2例症状显著改善,1例中度改善。25例末次随访时仍使用SNM治疗,其中15例联合其他方式治疗:6例联合口服药物(抗组胺药物、戊糖多硫酸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2例联合膀胱灌注(1例应用肝素、1例应用透明质酸钠)及口服抗组胺药物,3例联合肉毒毒素注射,1例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及传统中药,2例联合传统中药治疗;此14例中4例症状显著改善,8例中度改善,2例轻度改善。1例联合膀胱扩大术及肉毒毒素治疗,症状显著改善。10例未联合其他治疗,其中2例显著改善,4例中度改善,1例轻度改善,3例无缓解;3例无缓解患者中,1例因电极移位而出现症状复发。25例末次随访时尿急程度评分2(1,3)分,24 h排尿次数16.50(13.00,19.75)次,夜尿次数5.5(4.0,9.0)次,次均尿量105.00(72.50,120.00)ml,VAS评分4.5(3.0,6.0)分,O’leary-Sant评分16.00(14.00,22.5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测试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最大尿量125.0(102.5,150.0)ml与术前及测试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M作为难治性IC/BPS的一种治疗选择,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维持较好的长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神经减压手术时机对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76例(7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3组:超早期手术组(伤后24小时内手术者)25例,早期手术组(伤后24~72小时手术者)41例,晚期手术组(受伤72小时后手术者)10例。其中,前两组合并为3天内手术组共66例。分别比较组间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超早期手术组中有8例视力明显提高,12例稍有改善,5例无效,总有效率80.0%;早期手术组中有16例视力明显提高,15例稍有改善,10例无效,总有效率75.6%;3天内手术组(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24例视力明显提高,27例稍有改善,15例无效,总有效率77.3%。晚期手术组1例视力明显提高,3例稍有改善,6例无效,总有效率40.0%。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P=0.680),超早期手术组及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5.303,4.735,P=0.021,0.030)。但3天内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3,P=0.014)。结论颅脑外伤后72小时内行视神经减压手术,更有助于外伤所致视力障碍患者的视力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加味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2月廊坊市人民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4例。2组均接受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五味消毒饮加味。2组均连续治疗12周。采用X线与CT测量跟骨Gissane角与Bohler角、跟骨高度,采用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ES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全血黏度;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跟骨Gissane角[(130.01±15.76)°比(121.33±14.33)°,t=2.793]、Bohler角[(33.04±5.03)°比(28.93±4.31)°,t=4.189]、跟骨高度[(44.13±6.13)mm比(40.06±5.87)mm,t=6.556]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ESR[(13.65±1.94)mm/h比(18.99±2.30)mm/h,t=11.772]、Fb[(301.83±32.04)g/L比(319.85±33.62)g/L,t=2.536]水平及全血黏度[(7.04±0.82)mPa▪s比(8.34±0.92)mPa▪s,t=6.997]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66.85±8.17)d比(78.04±9.44)d,t=5.945]早于对照组(P<0.01),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97.7%(43/44)比81.8%(36/44),χ2=4.456]高于对照组(P=0.035),并发症发生率[4.6%(2/44)比20.5%(9/44),χ2=5.091]低于对照组(P=0.024)。结论五味消毒饮加味可促进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骨骼形态的恢复及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穿刺抽吸治疗儿童脑脓肿(PBA)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神经导航辅助下穿刺抽吸治疗的47例PBA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评估手术疗效,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2组患儿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47例患儿中预后良好38例(80.9%),预后不良9例(19.1%)。单因素分析显示,脓肿体积>4 cm(χ2=5.650,P=0.017)、多发/多房型脓肿(χ2=3.258,P=0.027)、脓肿位于脑深部/功能(χ2=6.187,P=0.013)与PBA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体积>4 cm(OR=5.913,95%CI:2.241~25.917,P=0.023)、脓肿位于脑深部/功能(OR=10.519,95%CI:3.918~62.513,P<0.001)为PBA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穿刺抽吸治疗PBA安全、有效、创伤小,总体疗效满意。脓肿体积>4 cm、脓肿位于脑深部/功能区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额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手术的68例(68眼)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经额手术组35例,经鼻手术组33例。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经额手术组中有13例视力获得明显提高,14例稍有改善,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7.1%。经鼻手术组中有13例视力明显提高,13例稍有改善,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7,P=0.870)。结论经额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所致视神经损伤效果肯定,二者疗效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留迷走神经一幽门的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行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癌根治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用D2淋巴结清扫加至少2/3的胃切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胃排空功能恢复时间和C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胆囊收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以及腹痛腹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一幽门的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T)的临床特点、诊治和伴淋巴结转移预后。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共收治153例RNET患者,其中10例(6.5%)伴淋巴结转移,含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为56.5岁。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者3例,1~2 cm者4例,>2 cm者3例。10例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淋巴结转移;7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例提示淋巴结转移。10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行Miles手术,6例行Dixon手术,2例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Dixon手术。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9例患者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患者于术后40个月腹腔转移,综合治疗31个月后死亡。结论淋巴结转移在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中较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根治性切除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