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36例1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5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56.65±8.65)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检测。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依据OCT特征,将DME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型、囊样黄斑水肿(CME)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混合型,并据此分组,分别为30、38、33、35只眼。4组患者年龄(F=1.189 )、性别构成比(χ2=1.331)、HbA1c水平(F=3.1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次,其后经评估按需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BCVA、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的BCVA、CRT变化。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DRT型组、CME型组、SRD型组、混合型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8±0.11、0.69±0.15、0.71±0.12、0.73±0.14,CRT分别为(631.4±50.7)、(640.6±55.7)、(652.3±63.4)、(660.4±61.8)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DRT型组(BCVA:t=8.139、11.552、11.672;CRT:t=16.163、21.653、25.855)、CME型组(BCVA:t=8.923、9.995、13.842;CRT:t=16.163、21.653、25.855)、SRD型组(BCVA:t=5.171、7.315、6.051;CRT:t=9.099、13.731、21.306 )、混合型组(BCVA:t=5.072、6.939、7.142;CRT:t=6.920、15.352、17.538)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CR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4组患眼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78、64.228,P<0.05)。DRT型组、CME型组、SRD型组、混合型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3.37±1.35)、(3.68± 1.38)、(4.18±1.40)、(4.13±1.50)次;4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9 ,P=0.028 )。结论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不同类型DME患眼CRT,提高BCVA。与SRD型、混合型比较,DRT、CME型患眼视力改善更有效,CRT降低程度更大,注射次数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变异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及雷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医院确诊的nAMD患者127例和健康对照组101人。nAMD患者雷珠单抗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5个ETDRS字母数及以上者为视力改善组,视力改善低于5个ETDRS字母数者为视力欠佳组。每人取外周血5 ml,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采用Sanger法对VEGF-A外显子及上下游各2 kb片段进行测序并筛选变异位点。使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对测序发现的变异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验研究样本群体代表性。分析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视力改善组与视力欠佳组在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VEGF-A基因变异位点rs3025018位于第7内含子,该位点VEGF-A的等位基因包括C、G和T,基因型为CC、CT、CG、TT和TG。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2,P=0.024);其中2个组间G与C+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0,P=0.006,OR=0.407,95%CI=0.210~0.695)。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6;P=0.010);其中基因型CG+GT与CC+CT+T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5,P=0.004,OR=0.367,95%CI=0.183~0.802)。视力改善组与视力欠佳组在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携带VEGF-A基因的rs3025018位点G等位基因人群患nAMD的可能性较携带C或T等位基因的小。VEGF-A基因位点rs3025018变异对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变性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康柏西普3+PRN和3+Q3M注射方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确诊的湿性AMD患者106例(106眼),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病灶。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 mg,其中55只眼每个月注射1针,连续3针后,延长期按需给药(3+PRN);51只眼每个月注射1针,连续3针后,延长期每3个月注射1次(3+Q3M)。开始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OCT检查,每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患眼BCVA、CRT及CNV病灶渗漏面积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治疗1、3、6、9、12个月后,3+PRN组和3+Q3M组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3+PRN组:t=7.202、11.178、9.914、9.869、10.587,均P<0.001;3+Q3M组:t=5.548、9.780、9.358、11.884、11.622,均P<0.001),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3+PRN组:t=12.28、17.041、17.615、15.739、16.171,均P<0.001;3+Q3M组:t=10.221、15.598、16.297、16.984、17.275,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9、12个月后3+Q3M组患眼BCVA明显高于3+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P=0.023;t=2.058,P=0.042);治疗9、12个月后3+Q3M组患眼平均CRT明显低于3+P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P=0.045;t=2.092,P=0.039)。治疗12个月时,FFA、ICGA检查发现3+PRN组31眼(56%)、3+Q3M组32眼(63%)渗漏完全消失,3+PRN组18眼(33%)、3+Q3M组15眼(29%)渗漏减轻,3+PRN组6眼(11%)、3+Q3M组4眼(8%)渗漏面积不变或扩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康柏西普3+PRN与3+Q3M治疗方案均为治疗湿性AMD的有效方法,但在视力提高、降低黄斑CRT厚度方面,3+Q3M治疗方案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