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人)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将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候选变异通过反向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的相同位点进行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以及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及其祖母、父亲和哥哥的PC:A和PC:Ag分别降至55%、52%、48%、51%和53%、55%、50%、56%。测序分析显示,上述成员PROC基因的第9外显子均存在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MutationTaster评分为0.991、PROVEAN为评分-3.72、FATHMM为评分-2.49,均提示为有害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Arg398在同源物种间呈弱保守性;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变异前Arg398与Glu341和Lys395各形成1个氢键,变异为Cys398后与Glu341之间的氢键消失,与Lys395之间则增加了1个氢键,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原因。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基因变异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骨折合并2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7至2021年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2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血糖控制方案和监测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方案分为CSII组和MDI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07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90例,女性117例;年龄(61±15)岁;体重指数(25.5±3.5)kg/m2;CSII组102例,MDII组10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II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以及2者同时达标时间均较MDII组短[(48.7±30.2)h比(78.7±44.5)h,P=0.003;(66.8±31.5)h比(93.3±47.6)h,P=0.001;(68.4±30.5)h比(96.3±48.1)h,P<0.001]。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达标时CSII组患者单位体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和餐前总剂量均明显少于MDII组[(0.67±0.20)U/kg比(0.73±0.17)U/kg,P=0.030;(0.34±0.10)U/kg比(0.38±0.09)U/kg,P=0.004]。207例患者中,共17例患者发生23例次低血糖,发生率8.2%(17/207)。2组患者低血糖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102)比11.4%(12/105),P=0.319],CSII组5例低血糖患者无一例发生第2次低血糖,MDII组12例低血糖患者中4例发生2次、1例发生3次低血糖。发生的其他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过敏、全身水肿、皮下脂肪结节性增生和注射部位持续出血。CSII组有8例患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其中装置故障5例,麻醉期间佩戴胰岛素泵、佩戴胰岛素泵进入磁场环境和佩戴胰岛素泵进入潮湿环境各1例。结论CSII治疗有利于骨折合并2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快达标,可提供更多的低血糖纠正方式和时机。但实际使用中胰岛素泵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标签: 糖尿病 骨折 低血糖 围术期 注射,皮下 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