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下切除和腹腔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下切除(内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手术治疗(腹腔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下切除组和腹腔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内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内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6、-7.12、-4.44、-6.89、-5.92,t=-13.24;均P<0.05)。内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0.42,P=0.016、0.001)。内下切除组和腹腔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29)。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内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手术。

  • 标签: 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 腹腔镜 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