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基于四维CT呼吸门控技术时的肿瘤靶区脱靶情况,探索放疗过程中门控准确性。方法收集2018—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行四维CT呼吸门控放疗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资料,获取患者治疗时的呼吸波形数据,对比分析各治疗工作周期中体表波形与采集四维CT时的体表波形,研究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脱靶的可能。结果18例患者共154个治疗分次、20 790个治疗呼吸周期,其中7例患者共95个治疗呼吸周期门控开束脱靶振幅阈值Δm-en>0,占所有周期的0.46%,有13例患者共1419个治疗呼吸周期的门控关束脱靶振幅阈值Δm-dis>0,占所有周期的6.83%。13例Δm-dis>0的患者,实际肿瘤运动范围值(RG)均大于靶区外放范围值(M)与计划靶区运动范围值(RT)之和,RG大于M+RT值1.5倍以上者为7例,出束时相中含有处于呼吸曲线急速上升和下降时相者也为7例。RG-M-RT值与开束脱靶周期百分比(Ten%)、关束脱靶周期百分比(Tdi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57。结论呼吸门控放射治疗时,RG大于M+RT值1.5倍以上且门控出束时相中含有处于呼吸曲线急速上升和下降中的时相,将导致放射治疗脱靶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在淋巴细胞介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影响。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36例,行手术切除中选择胶质瘤组织标本,包括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将载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嵌合型腺病毒5(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EGFP)与载有IL-1β的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IL-1β)转染到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中,探讨转染后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的IL-1β表达水平,应用噻唑蓝(MTT)检测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情况。记录IL-1β对U251与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d-IL-1β组U251和U87细胞的IL-1β表达水平(2.21±0.36、1.24±0.21)高于Ad-EGFP组(1.24±0.21、2.4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20、17.787,P<0.05)。Ad-EGFP组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率[(6.38±1.47)%、(5.62±1.39)%]高于Ad-IL-1β组[(12.23±2.28)%、(11.5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9、13.786,P<0.05)。研究结果显示,Ad-EGFP组与Ad-IL-1β组在48 h U87细胞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3,P>0.05);Ad-IL-1β组在48 h U251细胞抑制率[(35.92±3.45)%]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43.03±4.46)%、(11.50±2.12)%]高于Ad-EGFP组48 h U251细胞抑制率[(21.95±2.46)%]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25.30±2.68)%、(9.0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82、20.445、5.276,P<0.05)。结论IL-24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参数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脑梗死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入院后均实施TCCD检查,抽取血液样本测定血清IGF-1、NSE水平,并给予对应治疗。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斑块性质及随访3个月不同预后患者TCCD参数与血清IGF-1和NSE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及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IGF-1水平与病情程度(r=- 0.650)、斑块性质(r=- 0.711)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NSE水平及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与病情程度(r= 0.609、0.613、0.645)、斑块性质(r= 0.589、0.579、0.608)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94例,预后不良16例。预后良好者IGF-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者[(101.05 ± 12.89)μg/L比(66.92 ± 14.14)μg/L],NSE水平及RI、PI低于预后不良者[(9.01 ± 2.64)μg/L比(25.13 ± 3.82)μg/L、1.05 ± 0.19比1.32 ± 0.22、0.69 ± 0.06比0.89 ± 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I、IGF-1和NSE预测脑梗死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联合诊断。结论早期采用TCCD参数、血清IGF-1和NSE水平共同检测,可为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参数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脑梗死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入院后均实施TCCD检查,抽取血液样本测定血清IGF-1、NSE水平,并给予对应治疗。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斑块性质及随访3个月不同预后患者TCCD参数与血清IGF-1和NSE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及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IGF-1水平与病情程度(r=- 0.650)、斑块性质(r=- 0.711)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NSE水平及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与病情程度(r= 0.609、0.613、0.645)、斑块性质(r= 0.589、0.579、0.608)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94例,预后不良16例。预后良好者IGF-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者[(101.05 ± 12.89)μg/L比(66.92 ± 14.14)μg/L],NSE水平及RI、PI低于预后不良者[(9.01 ± 2.64)μg/L比(25.13 ± 3.82)μg/L、1.05 ± 0.19比1.32 ± 0.22、0.69 ± 0.06比0.89 ± 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PI、IGF-1和NSE预测脑梗死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联合诊断。结论早期采用TCCD参数、血清IGF-1和NSE水平共同检测,可为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PDCA管理对基层医院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内150份中药注射剂处方的使用情况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内实施PDCA管理后150份中药注射剂处方的使用情况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中药注射剂平均使用疗程、使用品种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用药中超适应证用药占比最大,实验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注射用血栓通使用率上升,其它中药制剂使用率下降。。结论:PDCA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规范使用,保障医疗安全,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方法对药物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23年1月-2023年12月为研究时段,选择此时间段内80例中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n=40,水处理中药饮片前分档)与研究组(n=40,用水处理前联合炮制前分档),从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满意度两个方面综合评价两种炮制方法的用药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恶心呕吐、皮疹、头晕、腹泻发生率更低;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用药满意度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用药满意度评分更高。结论:选择合适的中药炮制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用药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老年痴呆患者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将患者分成观察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5例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1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智能精神状态检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两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评分,两组评分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该病患者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症状和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认知能力提升,生活能力恢复得以促进,该护理模式的临床意义积极。
简介:【摘要】微胶囊是一种具有具有负载运输、保护并控制释放其他活性物质特点的载体。微胶囊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同时能够防止各药物成分之间的接触反应,对于药物效果来讲,微胶囊能够通过确保药物在特定时间与位置进行缓释,以增强药物使用效果。微胶囊复合壁材一般为蛋白质与多糖,此类壁材包埋率有待提升,因此成本更加低廉的壁材原料成为当下微胶囊发展与研究的主要趋势。文章就糖基化蛋白新型微胶囊复合壁材的制备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对壁材的制备展开论述,以为新型微胶囊复合壁材提供全新材料。
简介:【摘要】微胶囊是一种具有具有负载运输、保护并控制释放其他活性物质特点的载体。微胶囊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同时能够防止各药物成分之间的接触反应,对于药物效果来讲,微胶囊能够通过确保药物在特定时间与位置进行缓释,以增强药物使用效果。微胶囊复合壁材一般为蛋白质与多糖,此类壁材包埋率有待提升,因此成本更加低廉的壁材原料成为当下微胶囊发展与研究的主要趋势。文章就糖基化蛋白新型微胶囊复合壁材的制备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对壁材的制备展开论述,以为新型微胶囊复合壁材提供全新材料。
简介:【摘要】微胶囊是一种具有具有负载运输、保护并控制释放其他活性物质特点的载体。微胶囊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同时能够防止各药物成分之间的接触反应,对于药物效果来讲,微胶囊能够通过确保药物在特定时间与位置进行缓释,以增强药物使用效果。微胶囊复合壁材一般为蛋白质与多糖,此类壁材包埋率有待提升,因此成本更加低廉的壁材原料成为当下微胶囊发展与研究的主要趋势。文章就糖基化蛋白新型微胶囊复合壁材的制备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对壁材的制备展开论述,以为新型微胶囊复合壁材提供全新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 对呼吸系统疾病也就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肺癌合并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 方法: 通过选取我院在 2019年 1月到 2019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100例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研究 , 并作相应记录。 结果: 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中 , 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数量最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排名第二 , 支气管肺癌患者排名第三。 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 主要患者的血糖指数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 , 在临床治疗中 , 有必要加强对血糖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给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治疗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方法:研究中,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名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当成了研究对象。第一步,对所有病人的常规资料进行了整合分析,之后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30名患者划分成了研究组和常规组,各有15人。其中,常规组内的病人使用的是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而研究组内的患者则又增加了中医康复治疗措施。最后就两组病人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了量化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而且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由于脊髓损伤而导致的截瘫患者来说,对其实施中医康复治疗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在后续临床工作中做好相关治疗措施的推广应用,进而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第二原发肿瘤特点,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淋巴瘤患者的根本死因和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患者的特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淋巴瘤原发病935例(79.7%),死于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死于其他各类疾病144例(12.3%)。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217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38例(17.5%)。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60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17例(28.3%)。94例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患者中,死于肺癌31例,胃癌15例,肝癌13例,胰腺癌9例,结直肠癌6例,第二原发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14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的年龄、一线治疗效果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与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一线治疗效果(P=0.030)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P=0.039)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第二原发肿瘤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一线治疗的效果和接受胸部或纵隔区放疗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