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手术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目前已经和未来即将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青光眼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降眼压机制分为增加房水引流和减少房水生成两大类。根据房水引流途径,将增加房水引流类分为外引流和内引流两个手术亚类,并将内引流进一步分为Schlemm管途径引流和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减少房水生成类手术分为睫状体光凝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冷凝术三个亚类。目前,在外引流手术方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仍是主流手术方式,多种类型青光眼引流装置也已广泛临床应用。内引流手术方面,以Schlemm管为引流途径的手术方式中,内外路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各式内路小梁切开刀、微支架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以脉络膜上腔为引流途径植入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新型以减少房水生成为目的手术方式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已不再局限于治疗无视力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73-27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湿剂在隔夜手术器械预处理方法及效果,以确保隔夜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6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110件手术器械,并将这些手术器械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各55件。对所有手术器械采用保湿剂进行预处理,两组器械采取不同的处理流程,比较两组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结果研究组在采用长达15s流动水冲洗后能够显著地降低器械污染量,且在经过酶洗剂的超声处理后显著地提高了清洗质量,两组器械清洗后的合格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时间越长,便会增加手术器械污染程度。结论保湿剂在隔夜手术器械预处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确保其械清洗质量,但手术器械保湿存放时间不可过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行气管切开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均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干预。测定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7d的血气指(PaO2、PaCO2、BE),统计两组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PaO2、PaCO2、BE等血气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家属护理满意度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SPI+GSL+GT的中晚期PACG患者27例35眼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9(7,10)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下,眼压控制在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条件下达到完全成功的标准。结果术眼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9±3.70)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30.83±8.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P<0.001);眼压平均降低13.00(8.00,21.00)mmHg,降幅为44.00%(34.78%,60.00%)。术后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为0(0,1)种,较术前的2(0,3)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9,P<0.001)。术前、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0(0.63,1.00)和0.80(0.6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7)。手术完全成功率为62.86%(22/35),条件成功率为91.43%(32/35)。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6/35)、一过性眼压升高(3/35)和术后浅前房(4/35),未发生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SPI+GSL+GT是治疗中晚期PACG安全、有效的方法,为PAC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