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yanosi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acyanosi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肾损伤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PICU收治并完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儿103例,分为C-CHD组(n=36)和A-CHD组(n=67),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入PICU时、术后24 h、术后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以及术中与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和液体出入量;计算两组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及分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与AKI的关系,建立相对应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对心脏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103例患儿中,男62例,女41例,中位年龄7(4,24)个月,术前C-CHD组Hb、Hct高于A-CHD组(P<0.05)。和A-CHD组相比,C-CHD组患儿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分级评估分级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更长,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更大(P<0.05)。C-CHD组术后入PICU时、术后24 h、术后48 h的中心静脉压均高于A-CHD组,且在术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更大(P<0.05);而与C-CHD组相比,A-CHD组血乳酸更低,PaO2更高(P<0.05)。共有50例患儿在PICU内发生AKI,A-CHD组AKI发生率高于C-CH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7%比38.9%,P>0.05)。将术后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纳入回归分析并建立相应模型,结果发现PaO2和SaO2是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大循环指标不能直接反映肾灌注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代谢指标联合应用对预测AKI的价值更高(ROC曲线下面积0.897,95%CI 0.836~0.957)。结论与A-CHD患儿相比,C-CHD患儿对手术造成的肾损害耐受程度更高,对于术后的氧耗需求更低,液体负荷相对较高。评估其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变化对防治肾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长三角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江苏、浙江、上海8家PICU收入的脓毒症病例,分为普通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主要观察终点为在院死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入院来源、入院首日儿童脓毒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pSOFA)、基础疾病,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医保状态、住院费用和家庭年收入)。结果研究期间共4 983例患儿收入PICU,脓毒症患儿651例(13.1%),病死率11.7%(76/65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占比28.3%(184/651),病死率20.1%(37/184)。脓毒症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为0.9岁,婴儿组331例(50.8%),幼儿组129例(19.8%),学龄前组86例(13.0%),学龄组77例(11.8%),青春期组28例(4.3%)。入院首日pSOFA分值中位数为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OFA分值对应脓毒症在院死亡的OR值为1.4(95%CI 1.3~1.5)。医保患儿自动出院占14.6%(41/281),自费患儿自动出院占27.4%(93/3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的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 446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 678元;脓毒症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6 109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1 433元。结论PICU脓毒症相关的病死率高,pSOFA评分对脓毒症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脓毒症的社会经济负担重,相对医保家庭,自费家庭选择自动出院的比例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长三角地区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江苏、浙江、上海8家PICU收入的脓毒症病例,分为普通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主要观察终点为在院死亡。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入院来源、入院首日儿童脓毒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pSOFA)、基础疾病,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医保状态、住院费用和家庭年收入)。结果研究期间共4 983例患儿收入PICU,脓毒症患儿651例(13.1%),病死率11.7%(76/65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占比28.3%(184/651),病死率20.1%(37/184)。脓毒症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为0.9岁,婴儿组331例(50.8%),幼儿组129例(19.8%),学龄前组86例(13.0%),学龄组77例(11.8%),青春期组28例(4.3%)。入院首日pSOFA分值中位数为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OFA分值对应脓毒症在院死亡的OR值为1.4(95%CI 1.3~1.5)。医保患儿自动出院占14.6%(41/281),自费患儿自动出院占27.4%(93/3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的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 446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日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 678元;脓毒症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6 109元,其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人均总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1 433元。结论PICU脓毒症相关的病死率高,pSOFA评分对脓毒症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脓毒症的社会经济负担重,相对医保家庭,自费家庭选择自动出院的比例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yanosi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acyanosi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肾损伤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PICU收治并完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儿103例,分为C-CHD组(n=36)和A-CHD组(n=67),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入PICU时、术后24 h、术后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以及术中与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和液体出入量;计算两组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及分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与AKI的关系,建立相对应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对心脏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103例患儿中,男62例,女41例,中位年龄7(4,24)个月,术前C-CHD组Hb、Hct高于A-CHD组(P<0.05)。和A-CHD组相比,C-CHD组患儿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分级评估分级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更长,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更大(P<0.05)。C-CHD组术后入PICU时、术后24 h、术后48 h的中心静脉压均高于A-CHD组,且在术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更大(P<0.05);而与C-CHD组相比,A-CHD组血乳酸更低,PaO2更高(P<0.05)。共有50例患儿在PICU内发生AKI,A-CHD组AKI发生率高于C-CH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7%比38.9%,P>0.05)。将术后48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纳入回归分析并建立相应模型,结果发现PaO2和SaO2是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大循环指标不能直接反映肾灌注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代谢指标联合应用对预测AKI的价值更高(ROC曲线下面积0.897,95%CI 0.836~0.957)。结论与A-CHD患儿相比,C-CHD患儿对手术造成的肾损害耐受程度更高,对于术后的氧耗需求更低,液体负荷相对较高。评估其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变化对防治肾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黏菌素在治疗小儿重症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CRGNB)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PICU收治的使用多黏菌素治疗的危重症CRGNB感染患儿15例,根据患儿最终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感染相关情况、多黏菌素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以及肾毒性监测指标,评估多黏菌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死亡5例,存活10例,12例患儿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存活组的多黏菌素治疗时间较死亡组长(P<0.05)。(2)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10例),其他部位包括肺部感染(5例)、胸腔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且其中4例为多部位联合感染。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1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阴沟肠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其中2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培养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对多黏菌素敏感。(3)12例患儿在原抗生素联合治疗失败后,启用多黏菌素;另有3例直接启用多黏菌素治疗。14例患儿为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仅1例患儿单独应用多黏菌素治疗。体温、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在治疗前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死亡组降钙素原在多黏菌素治疗第3天较治疗结束时显著升高(P<0.05),且较存活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患儿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χ2=0.837,P=0.360)。6例患儿治疗后病原学检测转阴,9例未转阴,且与多黏菌素使用时间长短(t=-0.692,P=0.502)和生存状况(χ2=0.313,P=0.576)无统计学相关性。病原学未转阴患儿中,死亡组3例,存活组6例;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4例)、肺部感染(4例)为主。(4)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尿蛋白使用多黏菌素前后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血尿素氮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第1天、第7天显著降低(P<0.05);存活组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治疗结束时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对儿童感染CRGNB的重症病例使用多黏菌素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目前亟需更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做进一步探索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