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未行术前辅助治疗、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小肠原发GIST,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情况,分析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Bonferroni连续校正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空肠和回肠GIST肿瘤最大径>10.0 cm和高危GIST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十二指肠GIST[18.7%(28/150)比6.4%(5/78)、56.7%(85/150)比43.6%(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12.46,P=0.002、0.006)。在进行基因检测的58例小肠原发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分别占84.5%(49/58)和15.5%(9/58),其中34例(69.4%)、12例(24.5%)、2例(4.1%)和1例(2.0%)分别为KIT基因外显子11、9、13、17突变,未发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3、5和10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1%、85.0%和68.3%,3、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6%、94.5%和86.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危、低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率和总生存率均高于中危、高危患者[分别为100.0%(49/49)比72.3%(81/112)、100.0%(49/49)比89.3%(10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4.92,P<0.001、=0.027)。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上皮样细胞型、核分裂象>5个/5 mm2、Ki-67增殖指数>5%和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5.53、13.73、15.44,P=0.004、0.019、<0.001、<0.001)。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与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较短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08)。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上皮样细胞型、高危、核分裂象>5个/5 mm2、Ki-67增殖指数>10%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6.51、10.37、15.72,P=0.001、0.011、0.001、<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67增殖指数>5%[HR=5.018,95%置信区间(95%CI)1.745~14.430,P=0.003)]和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HR=0.145,95%CI 0.051~0.414,P<0.001)均是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术后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Ki-67增殖指数>10%(HR=8.381,95%CI 1.364~51.487,P=0.022)是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术后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肠原发GIST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KIT基因突变型,其次为野生型,未发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高Ki-67增殖指数可提示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预后不良,术后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中危、高危小肠原发GIST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机体受到感染、外伤后发生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炎症应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介导炎症应答。然而HMGB1在炎症中的生物学功能因蛋白修饰种类和细胞中定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在细胞核中发生赖氨酸残基乙酰化、赖氨酸残基甲基化、半胱氨酸残基氧化、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天冬酰胺残基糖基化、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及赖氨酸残基乳酸化修饰,蛋白修饰后由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质,并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游离的HMGB1可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和调控炎症应答。笔者从HMGB1翻译后修饰、释放、生物学作用及结合受体等方面,就其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炎症干预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受体,免疫 炎症 蛋白翻译后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和双醋瑞因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尿中肾功指标[尿素(UREA)、肌酐(CREA)、尿微量蛋白(mALB)、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病区选取Ⅰ度和Ⅱ度成人大骨节病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照年龄、性别、病情分度等条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治疗组[A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B组(硫酸软骨素组)和C组(双醋瑞因组)]。在治疗0、90和180 d时采集患者空腹中段晨尿,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UREA、CREA、mALB及NAG的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异常率。结果治疗0 d,3组分别为118、99、116人;治疗90 d,3组分别剩余115、93、106人;治疗180 d,3组分别剩余95、80、93人。治疗0、180 d时,3组患者UREA、CREA、NAG、m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 = 0.055、0.923、0.276、1.125,1.635、3.873、1.045、4.135,P均> 0.05)。治疗90 d时,3组患者CR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1.719,P >0.05),C组患者UREA、NAG水平均高于B组(P均< 0.05),B组患者mALB水平高于C组(P < 0.05)。治疗90 d时,3组患者mALB水平均低于0 d(Z = - 2.858、- 3.217、- 2.124,P均< 0.05),NAG水平均高于0 d(Z = - 3.700、- 2.222、- 4.672,P均< 0.05),C组患者UREA水平高于0 d(Z = - 2.393,P < 0.05)。治疗180 d时,3组患者CREA水平均高于0 d(Z = - 5.853、- 6.984、- 6.255,P均< 0.05),3组患者mALB水平均低于0 d(Z = - 3.785、- 2.624、- 3.427,P均< 0.05)。治疗180 d时,3组患者CREA异常率均高于治疗0、90 d(χ2 = 39.499、37.707,71.534、57.959,58.160、55.129,P均< 0.05),治疗0 d与治疗90 d的CREA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4、2.068、0.053,P均> 0.05)。A、C两组患者治疗90 d的NAG异常率均高于治疗0 d(χ2 = 8.999、11.227,P均< 0.05)。C组患者治疗180 d的NAG异常率高于治疗0 d(χ2 = 5.006,P < 0.05)。A、C两组患者治疗90 d的NAG异常率与治疗18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1.976、1.413,P均> 0.05)。A、B两组患者治疗90 d和治疗180 d的mALB异常率均低于治疗0 d(χ2 = 6.461、8.881,7.563、4.999,P均< 0.05),治疗90 d与治疗18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38、0.013,P均> 0.05)。结论服用180 d硫酸氨基葡萄糖、复方硫酸软骨素及双醋瑞因对患者肾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3种药物均对CREA、NAG有一定影响,在药物治疗时要做好人群随访工作,密切监视这两项指标变化情况。

  • 标签: 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炎 药物治疗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硫酸氨基葡萄糖(GS)和双醋瑞因(DCN)对成人大骨节病(KBD)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在黑龙江省 KBD历史重病区繁荣乡、富路镇、龙安桥镇、亮河镇、绍文乡,根据《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选取患者 24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DCN组(性别、年龄、KBD病情分度均衡),分别为 120、120名。每个月进行 1次随访,调查患者用药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发放下一阶段药物。在治疗前、中、末期(0、90、180 d)采集患者的空腹血样和尿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以及尿吡啶酚(PYD)水平。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受累关节评估、疗效自我评价、不良反应评估,依据《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WS/T 79-2011)标准进行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和药物疗效判定。结果软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治疗180 d,GS组血清IL-1β含量、尿PYD水平和DCN组尿PYD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Z = - 2.332、- 5.420、- 5.204,P均 < 0.05)。VAS评分:治疗90 d,GS组患者疼痛、僵硬评分和DCN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Z = - 2.612、- 2.359,- 3.637、- 2.881、- 2.238,P均 < 0.05);治疗180 d,GS、DCN组患者疼痛、僵硬和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0 d时(Z = - 6.738、- 9.530、- 7.781,- 5.428、- 3.761、- 3.587,P均 < 0.01)。受累关节评估:治疗90、180 d,除DCN组天气变化疼痛外,两组其余症状关节评分均低于治疗同组0 d时(P均 < 0.05)。疗效自我评价:治疗180 d,DCN组患者疗效自我评价显效率高于GS组和同组治疗90 d时(χ2 = 4.165、4.022,P均 < 0.05)。不良反应评估:治疗 90、180 d时,GS、DCN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治疗 90 d,GS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高于 DCN组(χ2 = 4.993,P < 0.05);而治疗 180 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17,P > 0.05)。结论GS和DCN对成人KBD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临床症状。GS起效快,且长期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软骨免受炎症因子侵害。

  • 标签: 大骨节病 硫酸氨基葡萄糖 双醋瑞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硫酸氨基葡萄糖(GS)和硫酸软骨素(CS)治疗成人大骨节病(KB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规范治疗成人KBD提供有效的医学证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在黑龙江省KBD历史重病区富裕县和尚志市,根据《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选取患者247名,按性别、年龄、KBD病情分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CS组,分别为124、123名。每个月进行1次随访,调查患者用药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发放下一阶段药物。在治疗前、中、末期(0、90、180 d)采集患者的空腹血样和尿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以及尿吡啶酚(PYD)水平。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受累关节评估、疗效自我评价、不良反应评估,依据《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WS/T 79-2011)标准进行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和药物疗效判定。结果软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治疗180 d时,GS、CS组患者血清IL-1β含量和尿PYD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Z = - 2.461、- 2.160,- 5.075、- 5.471,P均< 0.05)。VAS评分:治疗90、180 d时,GS、CS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以及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0 d时(P均< 0.05);且治疗180 d时,GS组患者膝关节僵硬及功能评分均低于CS组(P均< 0.05)。受累关节评估:治疗90、180 d时,GS、CS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评分均低于治疗0 d时(P均< 0.05)。疗效自我评价:治疗180 d时,CS组患者疗效自我评价显效比例高于治疗90 d时(χ2 = 9.376,P < 0.05)。不良反应评估:治疗90、180 d时,GS、CS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治疗90 d时,GS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高于CS组(χ2 = 4.042,P < 0.05),而治疗180 d时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χ2 = 0.869,P > 0.05)。结论GS和CS对成人KBD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症状,降低血清IL-1β含量和尿PYD水平;但GS起效快,且对改善患者关节僵硬、功能的效果优于CS。

  • 标签: 大骨节病 骨关节炎 硫酸氨基葡萄糖 硫酸软骨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T-2毒素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及自噬与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取1~2日龄SD乳鼠第三代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情况,根据细胞存活率选取2、4、8 ng/ml HT-2毒素用于后续实验,确定作用时间为48 h,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和溶剂(无水乙醇)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1及自噬与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Beclin1、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染色,细胞鉴定为软骨细胞且纯度较高。2、4、8 ng/ml HT-2毒素组SIRT1蛋白表达水平(0.69 ± 0.18、0.46 ± 0.13、0.35 ± 0.19)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00 ± 0.39,P均< 0.05);2、4、8 ng/ml HT-2毒素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与LC3-Ⅰ蛋白表达比值(LC3-Ⅱ/LC3-Ⅰ,1.47 ± 0.15、1.37 ± 0.13、1.81 ± 0.34)均高于阴性对照组(1.00 ± 0.21,P均< 0.05),4、8 ng/ml HT-2毒素组p62蛋白表达水平(0.70 ± 0.04、0.57 ± 0.01)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00 ± 0.15,P均< 0.05)。2、4、8 ng/ml HT-2毒素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表达水平(0.61 ± 0.06、0.54 ± 0.16、0.47 ± 0.06)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00 ± 0.14,P均< 0.05),且8 ng/ml HT-2毒素组Bax与Bcl-2蛋白表达比值(Bax/Bcl-2,3.27 ± 0.18)高于阴性对照组(1.00 ± 0.27,P < 0.05)。SIRT1蛋白表达水平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 = - 0.819,P < 0.01),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 = 0.772,P < 0.01),但与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未见相关性(r = 0.399,P > 0.05);SIRT1蛋白表达水平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未见相关性(r = - 0.297、- 0.284,P均> 0.05),但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 = 0.755,P < 0.01)。结论HT-2毒素可能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造成软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升高、p62蛋白表达下降,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升高,从而导致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异常,最终导致软骨细胞损伤。

  • 标签: HT-2毒素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自噬 凋亡 软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以及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典型调查方法,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选取10个自然村为调查点。以年龄≥40岁的大骨节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X线片拍摄。依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T 26341-2010)国家标准对调查对象肢体残疾程度予以评价,并对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调查137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年龄为(57.4 ± 9.9)岁;其中男性84例,女性53例;Ⅰ度95例,Ⅱ度30例,Ⅲ度12例。患者关节疼痛上肢以指间关节最为多见(126例,126/137),其次是肘关节(116例,116/137);下肢则以踝关节(118例,118/137)、膝关节为主(107例,107/137)。肘关节伸、膝关节屈和伸、踝关节背屈和跖屈、髋关节和腕关节掌伸活动的功能障碍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不相关(rs = - 0.142,P > 0.05)。大骨节病患者以三级肢体残疾所占比例最高(60例,60/137)。男性较女性患者肢体残疾严重(χ2 = 22.610,P < 0.01)。结论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上肢以指间关节疼痛最为多见,下肢以踝关节、膝关节为主。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水平间未见关联性,男性患者肢体残疾程度较女性患者重。

  • 标签: 大骨节病 临床分度 关节功能障碍 残疾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