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人布鲁菌病(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血脂谱的异常情况,分析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关联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辽宁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所有成人布病住院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对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接触史、临床分期与病程、伴发慢性疾病等基本情况及血脂异常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关联因素。结果共收集562例布病患者,年龄为(48.59 ± 12.26)岁,范围为18~76岁,男女性别比为2.5∶1.0(402∶160);其中,仅有牛接触史者193例(34.3%)、仅有羊接触史者331例(58.9%)。在562例布病患者中,伴有血脂异常者共314例,占55.9%;其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者分别为48(8.5%)、152(27.0%)、60(10.7%)、217例(38.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比值比(OR)= 4.201,95%置信区间(CI):1.361~12.971]、中性粒细胞升高(OR = 2.314,95%CI:1.981~5.46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OR = 2.188,95%CI:1.379~3.473)、降钙素原升高(OR = 1.707,95%CI:1.515~2.532)、牛接触史(OR = 2.170,95%CI:1.464~3.125)为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降低(OR = 0.458,95%CI:0.232~0.904)是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率较高,糖尿病、炎症、肝功能异常、牛接触史是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并控制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潜在风险,以降低布病及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共病负担。
简介:摘要Behçet病葡萄膜炎(BU)是Behçet综合征常见表现之一,其预后差,致盲率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应答来诱导和缓解炎症,既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法存在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远期预后差等不足,而生物制剂因其高效性、低毒性、远期预后好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难治型BU的研究热点,为BU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用于治疗BU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干扰素制剂、白细胞介素阻断剂和淋巴细胞靶向制剂。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进展,生物制剂在临床的逐步应用指日可待,未来有望为BU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型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型CD与40例U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肠道造影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CT特征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特征纳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可诊断结肠型CD的预测因子。结果结肠型CD和UC患者在发病年龄[(29.3 ± 10.7)岁比(46.6 ± 13.4)岁,P<0.001]、体质指数[(18.4 ± 2.7) kg/m2比(21.0 ± 4.0) kg/m2,P = 0.001]、出现血便症状的比例(47.5%比90.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肠型CD较UC更易出现升结肠受累(70.0%比20.0%,P<0.001)。UC患者比结肠型CD患者更常出现病变连续性分布(80.0%比57.5%,P = 0.03)及肠壁环周均匀性增厚(77.5%比47.5%,P = 0.006),更少见肠周炎性渗出(20.0%比67.5%,P<0.001)及肛瘘(10.0%比57.5%,P<0.001)。结肠型CD患者更多表现为不同部位严重程度不一致(75.0%比45.0%,P = 0.006),肠壁厚度多高于UC患者[(9.5 ± 3.4) mm比(8.1 ± 2.2) mm,P = 0.024]。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升结肠受累(OR = 9.209,95%CI:2.238 ~ 37.902,P = 0.002)、肠周炎性渗出(OR = 9.861,95%CI:2.384 ~ 40.786,P = 0.002)及肛瘘(OR=19.263,95%CI:3.714 ~ 99.905,P<0.001)是诊断结肠型C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CT特征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结肠型CD与UC,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