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胰腺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效果的深入探析。方法:选取时间在2021.1-2022.1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展开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结果:结果表明,观察2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各项指标均优良。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后,可显示出观察2组患者其在相关症状的康复情况上较为优越,对比观察1组在基础护理评分上为97.82±1.97,优于常规组的90.89±2.45。在应急处理方面两组分别为96.84±2.53、90.35±2.74。除此之外,与观察1组患者相比较,观察2组患者护理质量更高,P

  • 标签: 胰腺肿瘤 临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国报告的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入境人员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7月23日各省报告的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资料,对入境后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7月23日全国28个省份共报告7 199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从入境至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间隔M(Q1,Q3)为1(0,5)d。在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入境14 d内和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分别占95.15%(6 850/7 199)和4.85%(349/7 199),入境15~21 d内、22~28 d内和28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分别占3.65%(263/7 199)、0.88%(63/7 199)和0.32%(23/7 199)。在入境14 d内和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分别占47.24%(3 236/6 850)和63.61%(222/349)。39.54%(138/349)的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者在入境地解除集中隔离后存在跨省流动。结论约5%的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入境14 d后核酸首次阳性。为有效降低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引起本土续发疫情的风险,建议在入境第8~13天内增加1次核酸检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阳性 输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χ²=13 185.21,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χ²=12 939.83,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χ²=115.70,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χ²=103.42,P<0.001)。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聚集性 病死率
  • 简介:摘要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是预防卒中的关键,但目前尚缺乏对其稳定性改变机制的明确阐述。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能够有效地检测整个组织中每一个细胞的基因序列,从而充分分析细胞亚型的表达差异。本文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分析其研究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NG4与卵巢癌顺铂耐药A2780/DDP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将A2780/DDP细胞分为500 ng/ml顺铂作用组(cDDP组)、短发夹RNA(shRNA)-GNG4沉默GNG4表达组(shRNA组)、500 ng/ml顺铂和shRNA-GNG4干预组(shRNA+cDDP组)、未经顺铂和shRNA-GNG4干预组(空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GNG4和γH2AX蛋白的表达,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各组细胞DNA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γH2AX基因在损伤位点的焦点形成情况,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与其他3组相比,shRNA+cDDP组GNG4蛋白表达水平最低,γH2AX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cDDP组、shRNA组、shRNA+cDDP组细胞彗星尾DNA百分含量分别为(7.7±2.5)%、(12.3±3.6)%、(20.1±2.1)%、(38.6±2.8)%,Olive尾距分别为5.12±1.89、8.23±2.97、14.99±3.65、22.43±3.17,shRNA+cDDP组细胞彗星尾DNA含量和Olive尾距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cDDP组、shRNA组、shRNA+cDDP组每个细胞中γH2AX的焦点数分别为(4.2±0.7)个、(5.1±0.5)个、(26.8±3.3)个、(71.3±6.2)个,shRNA+cDDP组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cDDP组、shRNA组、shRNA+cDDP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78.27±5.01)%、(45.67±3.29)%、(26.20±5.76)%、(1.56±0.21)%,shRNA+cDDP组均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下调GNG4的表达可增加卵巢癌A2780/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抑制顺铂诱导的DNA损伤修复功能实现的。

  • 标签: 卵巢肿瘤 DNA断裂,双链 顺铂 DNA修复 GTP结合蛋白质γ亚单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支持伴行为干预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自我效能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入选2019年1月到2022年3月DLBCH患者107例,分别运用家庭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价量表-II对患者进行测试,运用相关性分析家庭支持与自我效能、健康行为的关系。结果 与低家庭支持组(42例,39.3%)相比,高家庭支持组(67例,62.6%)的自我效能评分(31.5±4.8分 vs 24.1±7.5分)、健康行为评分(17.3±4.2分 vs 13.8±6.7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家庭支持 自我效能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复检阳性 传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6例CHB相关ACLF患者,随访90 d后根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同期CHB患者30例。比较CHB相关ACLF患者和CHB患者血清suPAR,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CHB相关ACLF患者血清suPAR、甲胎蛋白和MELD评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析suPAR、甲胎蛋白、MELD评分、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hild-Turcotte Pugh score,CTP评分)与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对CHB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CHB相关ACLF患者血清suPAR水平为(9.6±0.8) ln ng/L,高于CHB患者的(8.0±0.3) ln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33,P<0.01)。死亡组CHB相关ACLF患者的suPAR、MELD评分分别为(9.9±0.7) ln ng/L、29.6(7.1)分,分别高于存活组的(9.4±0.7) ln ng/L、21.0(5.0)分;死亡组甲胎蛋白为45.9(108.1) μg/L,低于存活组的209.3(187.1) μg/L。死亡组和存活组的suPAR(t=2.895,P=0.005)、MELD评分(Z=4.708,P<0.01)和甲胎蛋白(Z=3.05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uPAR(AUROC=0.741,P=0.001)、甲胎蛋白(AUROC=0.724,P=0.002)、MELD评分(AUROC=0.885,P<0.01)对CHB相关ACLF患者的死亡均有预测价值。suPAR、甲胎蛋白、MELD评分、CTP评分与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84.6%、73.1%、88.5%、96.2%、84.6%,特异度分别为75.0%、72.5%、70.0%、52.5%、92.5%。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的AUROC为0.871(P<0.01),高于CTP评分的0.793(P<0.01)。结论CHB相关ACLF患者血清suPAR升高,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可用于对CHB相关ACLF患者的预后评估。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甲胎蛋白类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7—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促进狂犬病消除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从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获取2007—2018年个案信息,对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人间狂犬病病例17 848例,其中57%的病例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河南和四川等6省,共37个县累计报告病例数≥50例。全国报告病例数从2007年的3 300例下降至2018年的422例,年均递减率为7%。累及区县数由2007年的984个下降至2018年的308个。35~75岁人群占67%,其次为0~15岁人群(占17%)。农民占发病总数的70%,其次为学生(11%)、散居儿童(6%)。结论我国人间狂犬病疫情已从地区流行转为多地散发态势。

  • 标签: 狂犬病 流行病学 农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患病和就诊情况。方法根据截至2020年3月31日各省(市)新冠肺炎病例累计报告发病率,将各省(市)划分为高、中、低流行地区,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社区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社区人群新冠肺炎相关ARI的患病和就诊资料,计算新冠肺炎相关ARI罹患率和就诊比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人群新冠肺炎相关ARI患病和就诊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4 857名社区居民,647名(1.9%)调查对象自报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出现过新冠肺炎相关ARI,其中241名(37.2%)患者曾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从新冠肺炎相关ARI患病情况来看,在高流行地区,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是低流行地区的1.36倍(95%CI:1.12~1.65);在不同年龄组中,20~39岁、≥60岁组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分别是1~9岁组的1.80倍(95%CI:1.29~2.59)、1.63倍(95%CI:1.14~2.40);有基础疾病史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史的1.53倍(95%CI:1.23~1.89);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的人群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分别是无接触史的1.53倍(95%CI:1.01~2.27)、6.60倍(95%CI:5.05~8.53)。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的新冠肺炎相关ARI患者就诊的比例是无接触史的1.68倍(95%CI:1.05~2.70)。结论新冠肺炎相关ARI的罹患率受该地区的新冠肺炎流行水平高低的影响,新冠肺炎高流行地区新冠肺炎相关ARI罹患率也高。然而我国新冠肺炎相关ARI患者发病后就诊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应加强卫生服务利用宣传,积极提高人群ARI等疾病的就诊意识。

  • 标签: 急性呼吸道感染 就诊 新冠肺炎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传染性特征是调查病例感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和病例隔离时间等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技术报告与专业指南等资料进行综述,基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探讨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阶段的传染性特征。现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均可分离到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发病4~6 d后在上呼吸道样本中病毒载量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提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1周内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个别病例在恢复期尽管可再次检出新冠病毒核酸,但未发现具有传染性的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 恢复期 传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6-2018年中国登革热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和浙江省6个重点省份输入性病例的时空模式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南部6省份2016-2018年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的疫情资料,从空间、时间、人群的不同角度,分析6省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输入传播风险强度、时空动态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中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来源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输入性病例数量多,来源广,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则几乎局限在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在这3年间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在8-11月,各省之间的时间聚集段稍有差别。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年龄[(37.0±19.6)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36.0±11.7)岁]和西南地区[(32.0±16.3)岁];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8∶1、1.04∶1和1.38∶1;病例职业分布中,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商务人员为共同高发人群,此外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人、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西南地区以农民为主,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数较少,患者分散于各职业。结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海南省3个地区的登革热输入模式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的防控措施,以实施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

  • 标签: 登革热 输入性病例 时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 标签: 手足口病 死亡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 标签: 登革热 暴发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 要 :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手术患者中对其疼痛的影响。方法结合本院 2013 年 1月 -2016 年 8 月 84 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 分析腹部手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 , 总结术后疼痛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加强疼痛教育 , 做好心理护理 , 手术后应用现代镇痛技术 (PCIA和 PCEA)及采取腹部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 手术后 3 d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 轻度疼痛 65 例、中度疼痛 14 例、重度疼痛 5例 , 镇痛优良率和患者及家属满意程度 94.2%(81/86)。结论术后镇痛减轻和防止了手术后疼痛导致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 , 缓解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 促使患者及早离床活动 ,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有利于手术患者的康复 , 应采取综合措施。

  • 标签: 护理干预 腹部肿瘤 疼痛教育 心理护理 手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正确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为胃癌术后患者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维持病人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很大帮助。方法由专业营养师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进行营养搭配。结果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实施经口饮食的护理,可促进病人的康复1,使患者在治疗的前、中、后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自身免疫力,完成治疗周期。结论合理有效的饮食调理,可以增进食欲,减轻术后痛苦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 标签: 胃癌 术后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胃癌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胃癌手术患者,86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划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入选43例患者。对照组予以传统康复,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过统计比较后,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形成。结论胃癌手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胃癌手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修补术配合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单纯修补术配合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胃酸分泌功能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胃酸分泌功能上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BAO、MAO与PAO分泌量比较的t值分别为7.428、7.800、6.376,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单纯修补术配合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具有显著的疗效。

  • 标签: 单纯修补术 药物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肿的近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医治的80例肝囊肿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肝囊肿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为(45.68±6.68)ml,手术时间为(68.56±11.45)min,住院时间(9.45±3.74)d,复发率为5%;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为(30.21±8.56)ml,手术时间为(47.23±10.23)min,住院时间(6.89±2.36)d,复发率为7.5%。对照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之间复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肿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远期疗效相当,但近期疗效明显,患者手术痛苦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开腹手术 腹腔镜 肝囊肿 近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