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急诊医学科(emergency department, ED)为出发点,回顾性分析脓毒症在ED患者中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为ED开展脓毒症"早两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ED和住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平台,按照2016年脓毒症国际诊断标准及2020年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成人脓毒症ED就诊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点。采用χ2检验比较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感染病灶部位的差异,并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经ED脓毒症住院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脓毒症ED就诊患者7 494例,年构成比波动于3.8‰~6.1‰,月构成比波动于2.0‰~9.0‰;以40~69岁(46.0%)、男性(59.0%)为主,多诊断为脓毒症(96.8%),以城职医保(59.6%)就诊为主,ED诊疗费用集中于2 000~8 000元(51.1%)。经ED脓毒症住院患者病死率为24.4%,脓毒性休克为28.8%;以≥70岁(56.0%)、男性(56.2%)患者为主,多为诊断脓毒症(94.0%)首次住院(76.0%),住院中位时间为15 d,以城职医保住院为主(65.2%),住院费用中位数为4.7万元。患者死亡风险主要受年龄和住院时间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较18~39岁患者死亡风险高,住院时间>7 d较≤7 d患者死亡风险低;原发感染部位主要集中于呼吸和泌尿系统,而血液系统和腹部感染患者死亡的比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系统和腹部感染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在ED就诊患者中的构成比无时间规律性,应提高对老年男性、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和腹部感染患者患脓毒症的警惕性。年龄较大、住院次数相对较多、住院时间相对较短、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或腹部的住院脓毒症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较高。

  • 标签: 急诊医学科 脓毒症 流行病学 病死率 危险因素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因常导致心功能障碍,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而为临床医师所重视。临床报道治疗方法众多,结合基层医院的条件,现就2002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例房颤患者采用药物转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心房颤动 药物转律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Rett综合征患者进行MECP2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3例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覆盖基因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通过PCR及Sanger测序法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出患者MECP2基因的变异。结果3个家系的先证者MECP2基因的Sanger测序及MLPA结果分别为,家系1发生c.965C>G杂合变异,家系2发生c.1157_1197del41杂合缺失变异;家系3发生第4外显子部分缺失杂合变异。3个家系先证者的父母均未携带相应的变异,均为新发变异。其中MECP2基因c.965C>G和c.1157_1197del41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并结合临床表现对上述变异进行分析后推测3个变异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是这3个Rett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MECP2基因的变异谱,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Rett综合征 MECP2基因 新发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泮托拉唑、吗丁啉、铝碳酸镁联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还接受铝碳酸镁联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消失时间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0%。经分析,具统计学意义(χ2=6.82,P=0.01)。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6.0%。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7,P=0.00)。试验组症状消失时间为(4.7±1.6)天,对照组为(6.8±1.7)天。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0)。结论泮托拉唑、吗丁啉、铝碳酸镁联治疗可更加有效缓解症状,加快症状消失时间,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泮托拉唑 吗丁啉 铝碳酸镁 慢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城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对艾滋病暴露后药物预防(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服务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15日至4月14日,在北京、深圳、昆明3个城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择10所大学,招募其中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近3个月有过男男性行为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基本情况、性行为特征、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服务情况。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服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93名研究对象年龄为(21.0±0.2)岁,本科占91.1%(267名)。研究对象近3个月,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的占54.3%(159名),与感染HIV的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占4.4%(13名),近6个月患性病的占9.2%(27名),近1年内未进行过HIV检测占29.4%(86名)。nPEP知识知晓比例为47.8% (140名),21.2%(62名)求询过nPEP,9.9%(29名)接受过nPEP。与近1年内未检测HIV相比,HIV检测次数超过2次的nPEP知识知晓的OR(95%CI)值为3.15(1.01~9.86),HIV检测次数超过2次的求询nPEP的OR(95%CI)值为5.29(1.51~18.51);与近3个月男男性行为中未使用rush的相比,使用rush者接受nPEP服务的OR(95%CI)值为3.86(0.99~14.98);与和未感染HIV的男性发生性行为相比,和感染HIV的男性发生性行为者接受nPEP服务的OR(95%CI)值为14.30(3.35~61.03)。结论青年学生MSM对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nPEP服务的比例较低。在青年学生MSM中应开展nPEP知识教育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 标签: HIV 男男性行为者 横断面研究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