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对骨病疼痛患者应用PRP(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抽签法将2017年6月-2020年6月间在我院就诊的68例骨病疼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行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34例患者则采用PR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实验组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治疗1周、4周的VAS评分也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RP治疗方式在缓解骨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有着优质的效果,可有效减轻骨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助于患者正常生活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SLN)阴性的早期乳腺癌(病灶长径<15 mm)射频消融治疗的初步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病灶长径<15 mm)患者18例,超声造影引导下对腋窝SLN行细针抽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腋窝SLN病理阴性者,行乳腺癌射频消融治疗,评估病灶的完全消融率及复发率,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18例患者行超声造影引导下腋窝SLN的FNAC检查,阳性者1例,阴性者17例,SLN阴性17例患者(共17个乳腺癌病灶)均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灶长径3.3~14.0(8.2±3.9)mm,消融时间9~18(12.8±2.7)min。术后1个月复查完全消融率为100%,随访9~46个月,无患者出现肿瘤进展。术后均无射频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为100%。结论SLN阴性的早期乳腺癌(病灶长径<15 mm)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是可行的,具有安全、微创、美观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7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龄(47.7±11.1)岁(范围:18~72岁)。所有患者均行下腔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后行下腔静脉成形术,记录患者血栓溶解情况、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采用t检验、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溶栓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47例最终溶栓成功,溶栓第1、2、3、4周的溶栓成功率分别为9.0%、29.9%、64.2%、70.1%。溶栓第1、2、3、4周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4.5%、14.9%、31.3%。所有患者下腔静脉成形术围手术期未发生症状性及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的血栓长度[(36.7±18.1)mm 比(52.0±16.4)mm,t=-3.234,P=0.002]、Child-Pugh分级(A~C级分别为37、8、2例比10、8、2例,Z=-2.310,P=0.021)、预开通下腔静脉比例[68.1%(32/47)比35.0%(7/20),χ²=6.313,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长度(OR=0.948,95%CI:0.913~0.984,P=0.005)、预开通下腔静脉(OR=5.451,95%CI:1.469~20.228,P=0.011)是溶栓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溶栓时间应以3周内为宜。溶栓失败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安全、有效,预开通下腔静脉是提高溶栓效果的重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DR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光凝,研究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比较两组疗效、最佳矫治视力(BCVA)、中心黄斑厚度、N1波潜伏期波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8.46%,46/52)高于对照组(71.15%,37/52),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BCVA高于对照组,中心黄斑厚度和N1波潜伏期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血清PIGF、SD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85%,2/52)低于对照组(17.31%,9/52),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PDR效果显著,可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减少中心黄斑厚度,改善视力水平和NI波潜伏期波幅,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