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神经因子(BDNF)与海马体积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入院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DNF;西门子Skrya3.0T超导磁共振机测量其海马体积。结果 血清BDNF与海马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BDNF与海马体积改变之间存在关联,可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参考。

  • 标签: 1 精神分裂症 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海马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神经外科中医护理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到我院神经外科开展实习的24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0名。对研究组护生实施PBL教学模式、对照组行常规带教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批判性思维测试结果、教学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以及批判性思维测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中医护理教学中,对实习护生采用PBL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BL教学模式 神经外科 中医护理教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结果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神经松动术 体外冲击波 正中神经 电生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与急性缺血性小卒中(MIS)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是否受EPHX2基因的调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且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MIS患者。入院时对所有患者的血浆EETs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其EPHX2基因rs751141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终点为患者在入院10 d内出现END(END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入院时基线水平相比增加2分及以上者)。结果共纳入322例患者,其中85例(26.4%)发生了END。与未发生END患者[(68.4±8.1) nmol/L]相比,发生END患者入院时EETs水平[(60.3±7.3) nmol/L]显著降低(t=8.464,P<0.001),EPHX2基因rs751141 GG频率分布明显增高[发生END者66/85(77.6%),未发生END者123/237(51.9%),χ²=17.130,P<0.001]。EPHX2基因 rs751141 GG携带者EETs水平较低[GG型:(59.6±7.8) nmol/L;AG型:(67.9±8.2) nmol/L;AA型:(68.8±3.2) nmol/L,F=9.285,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浆低水平的EETs(≤64.3 nmol/L)为EN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31.5~51.3 nmol/L组:OR=2.96,95%CI 1.18~8.77, P=0.02;51.4~64.3 nmol/L组:OR=2.46,95%CI 1.06~6.89, P=0.03)。END的发生与患者3个月时预后不良密切相关(OR=1.82,95%CI 1.46~2.35,P=0.02)。结论END在急性MIS后常见,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急性MIS后END与EETs水平降低和EPHX2基因rs751141 GG频率分布明显增高有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花生四烯酸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EPHX2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