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病毒(LV)介导miR-19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皮细胞(hREC)增生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REC细胞系,分为对照组、缺氧组、LV-空载体(LV-vector)组、LV-miR-191 (LV-191)组。LV-vector组、LV-191组分别转入相应的慢病毒载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生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191相对表达量及其下游靶基因p21、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分裂蛋白激酶(CDK)6、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LV-191组细胞转染率分别为0.615%、99.400%。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LV-vector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增多(t=6.130、4.606 )、细胞迁移率明显增高(t=4.910、6.702 )、微孔膜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7.244、6.724 )、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增强(t=8.345、9.859),LV-191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减少(t=14.710)、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t=6.245 ),微孔膜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5.333)、细胞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减弱(t=5.89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LV-vector组比较,LV-191组细胞中miR-19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t=44.110、42.680),Cyclin D1 (t=29.940、14.010)、CDK6 (t=15.200、7.645)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3、2.755,P>0.05)。4组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6,P>0.05 )。结论miR-191可通过上调p21 mRNA表达,下调CDK6、Cyclin D1 mRNA表达,抑制hREC增生、迁移及管腔形成。

  • 标签: 微RNAs 内皮,血管 转染 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化应激条件下骨形成蛋白4(BMP4)对人视网膜微血管皮细胞(hRMEC)的增生和迁移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对照组、4-羟基壬烯醛(HNE)处理组(4-HNE组)、4-HNE+BMP4处理组(BMP4组)。4-HNE组细胞培养基加入10 μmmol/L 4-HNE;BMP4组细胞培养基加入10 μmmol/L 4-HNE刺激6 h后,再加入100 ng/ml重组人BMP4。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HNE、BMP4对hRMEC生存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测定4-HNE、BMP4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对照组、4-HNE组细胞中BMP4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对照组、BMP4组细胞中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aminin)、α-平滑肌收缩蛋白(α-SMA)、胶原蛋白Ⅰ型(Collagen Ⅰ)、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4-HNE组细胞中BMP4蛋白相对表达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HNE组、BMP4组细胞生存力(t=12.73、16.26,P=0.000 2、<0.000 1)、细胞迁移率(t=28.17、37.48,P<0.000 1、<0.000 1)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HNE组细胞中BMP4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69.35,P=0.000 1、<0.000 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P4组细胞中VEGF、FN、Laminin、α-SMA、Collagen Ⅰ、CT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1、17.00、14.85、7.78、12.02、10.61,P=0.0004、<0.000 1、0.000 1、0.001 5、0.000 1、0.000 4)。结论BMP4可诱导hRMEC的增生和迁移,并可调控hRMEC中血管生成因子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内皮,血管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在DME中致病作用的认识,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在提高患者视力和减轻黄斑水肿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已成为DME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如此,抗VEGF药物治疗在常规的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注射次数频繁、部分患者治疗不敏感等,并且反复注射是否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仍不明确。DME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十分复杂,除VEGF外还有许多炎症因子及生长因子参与。长效抗VEGF制剂、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和基因治疗等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开展。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进展,抗VEGF药物、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的逐步应用指日可待,未来有望为DME患者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治疗。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临床试验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葡萄膜炎患者继发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SIOH)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其临床表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接受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治疗的葡萄膜炎患者576例纳入研究。其中,确诊糖皮质激素反应者(SRs)175例,糖皮质激素无反应者(NRs)401例。分别选取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的SRs(年龄≥18岁)70例作为病例组,NRs 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两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CG)22基因rs2523864、rs387335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观察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使用后发生SIOH的临床特点,以及rs2523864、rs3873352与SIOH发生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SIOH发生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眼压升高范围与rs2523864、rs3873352位点的相关性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576例患者中,发生SIOH 175例(30.4%,175/576)。其中,男性96例(54.9%,96/175),女性79例(45.1%, 79/175);年龄(33.64±17.40)岁。糖皮质激素高反应者(HRs)、中反应者(MRs)分别为58 (33.1%,58/175)、117 (66.9%, 117/175)例。引起眼压升高的用药时间,MRs、HRs分别为33 (19,56)、28 (14,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9,P=0.046 )。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引起眼压升高的用药频率,MRs、HRs分别为4.24 (3.46,4.66)、4.32 (3.84,5.36)次/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6,P=0.094)。病例组、HRs组患者rs387335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3873352 GG基因型患者用药后眼压高于GC基因型和CC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5、2.628,P=0.013、0.026);rs2523864不同基因型患者间用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580,P>0.05 )。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rs3873352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GG+GC)发生SIOH的风险是非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048倍(OR=2.048,95%CI 1.027~ 4.081,P=0.041)。rs252386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各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治疗后,HRs较MRs更早出现眼压升高;HCG22-rs3873352基因多态性与糖皮质激素诱发的眼压升高相关,GG基因型增加了SIOH的患病风险,G等位基因为SIOH的风险基因。

  • 标签: 葡萄膜炎 糖皮质激素类 高眼压 疾病遗传易感性 多态性,单核苷酸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血管生成素(Ang)是一类分泌蛋白的超家族,是调节血管环境稳定、参与血管生成和修复、脂质代谢的血管生长因子,在DR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目前治疗DR的一个新靶点。随着对Ang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种针对Ang药物的研发,未来有望为DR的治疗带来新的观点和策略。

  • 标签: 血管生成素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受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类 脂质代谢 综述
  • 简介:摘要神经血管单元(NVU)是各神经细胞和血管的功能复合体,在维持视网膜环境稳态、满足视网膜代谢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理状态下,视网膜NVU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维持血视网膜屏障,从而维持视网膜内环境的稳态;(2)调节局部血流量,从而满足视网膜代谢和功能的需要。视网膜疾病的病理变化体现在NVU的各个功能环节,包括细胞连接、信号通路、代谢活动和细胞功能。但在不同疾病中,由于病因不同,NVU受损的主要方面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目前对其认识仍不足,在临床的应用更是有限,在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是今后对NVU研究的重要方向。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综述 神经血管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