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衰弱状况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非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老年患者604例,年龄(74.9±6.5)岁,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130例(21.5%)、衰弱前期组327例(54.1%)和衰弱组147例(24.3%),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测定血NT-proBNP水平,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NT-proBNP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对衰弱的诊断价值。结果随衰弱程度加重,NT-proBNP水平升高(P<0.01)。衰弱组患者NT-proBNP水平高于衰弱前期组[235.7(104.1,650.3)ng/L比123.2(67.7,281.7)ng/L,P<0.01],衰弱前期组患者高于非衰弱组[123.2(67.7,281.7)ng/L比88.2(49.9,203.1)ng/L,P<0.01]。随衰弱程度加重,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与衰弱独立相关(P<0.01)。NT-proBNP对衰弱有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688(P<0.01)。结论老年住院衰弱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衰弱患者中测定NT-proBNP水平,有助于临床医生关注患者的心功能,并及早给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老年非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排除临床诊断心衰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入选患者血NT-proBNP水平,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即低NT-proBNP(<125 ng/L)组和高NT-proBNP(≥125 ng/L)组。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再次入院或急诊室治疗以及包括上述所有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因心原性休克、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运重建导致的死亡、再入院或急诊室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曲线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是否为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共入选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600例,年龄(74.9±6.5)岁,其中男性304例(50.7%)。随访344(265,359)d,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发生178例(29.7%),全因死亡19例(3.2%),失访12例(2.0%)。入选患者中,低NT-proBNP组286例(47.7%),高NT-proBNP组314例(52.3%)。与低NT-proBNP组比较,高NT-proBNP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高、认知水平和日常活动能力较低、白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较低(P均<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低NT-proBNP组[33.4%(105/314)比24.8%(71/286),P=0.0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高于低NT-proBNP组[17.5%(55/314)比8.4%(24/286),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亦显示出同样的趋势,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Log-rank P=0.016)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og-rank P=0.001)均高于低NT-proBNP组。高NT-proBNP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低NT-proBNP组[4.8%(15/314)比1.4%(4/286),P=0.020],但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则显示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2)。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躯体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评分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复合终点事件(HR=1.376,95%CI 1.049~1.806, P=0.021)和心血管事件(HR=1.777,95%CI 1.185~2.664, P=0.005)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206)。结论NT-proBNP对老年非心衰住院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再入院和心血管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测定此类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助于快速识别远期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质子核磁波谱(H1-MRS)检查对儿童热性惊厥(FS)的脑实质异常的检测效率,及其用于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自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F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MRI及H1-MRS检查,比较MRI和H1-MRS检查对FS患儿颅内异常检出效率差异。根据H1-MRS结果计算代谢物质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Cho)]、NAA/Cr、NAA/Cho值,然后根据患儿出现临床不良预后情况分为有不良临床预后组和无不良临床预后组,比较2组患儿间NAA/(Cr+Cho)、NAA/Cr、NAA/Cho值差异,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38例FS患儿中,MRI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23例,H1-MRS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32例,异常情况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21)。13例FS患儿出现不良临床预后,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中表现为复杂型的比率高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均小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NAA/(Cr+Cho)、NAA/Cr、NAA/Cho值对预测不良临床预后ROC曲线,其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774、0.797。结论H1-MRS检查对FS患儿脑实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且H1-MRS结果计算所得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在FS患儿中显著降低,其中,NAA/(Cr+Cho)值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