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的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28例中,对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后的效果,无效1例,有效27例,临床治疗有效率96.4%;对照组28例中,无效8例,有效2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76.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模式运用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血管炎肾脏病理特点及多系统的临床表现。方法对我科1998-2014年16年内确诊的152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肾脏病理特点及临床主要受累脏器。152例原发性小血管炎,其中男88例,女64例;年龄21岁~70岁,平均(52±10)岁;病程1~26周;65例行肾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PR3-ANCA、MPO-ANCA、Anti-GBM三种抗原,肾脏病理行光镜(HE、PAS、PASM、Masson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结果152例中肾脏受累120例(120/152)78.6%,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肾脏体积增大、血肌酐升高,65例行肾活检病例中,新月体形成(52/65)80.0%、肾小球节段性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9/65)13.8%、肾小球外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12/65)18.4%、肾间质炎症(38/65)58.5%、肉芽肿样变(2/65)3.1%;肾外表现中发热(74/152)48.7%,乏力(108/152)71.1%,皮疹(21/152)13.8%,关节痛(32/152)21.1%,咳血(30/152)19.7%,肺部阴影(54/152)35.7%,眼耳鼻喉受累(1/152)0.6%,神经受累(11/152)7.2%,肌肉酸痛(11/152)7.2%,消化道受累(54/152)35.5%,体重下降(57/152)37.5%,轻中度贫血(140/152)92.1%,血沉增快(152/152)100.0%,类风湿因子阳性(92/152)63.2%,C反应蛋白增高(142/152)93.4%,ANCA阳性(141/152)92.9%,Anti-GBM阳性(1/152)7.1%,抗-MPO阳性(17/152)11.2%,抗RPO阳性(14/152)9.2%,抗ANCA与抗-MPO、抗RP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64/152)42.1%。结论原发性小血管炎是指以小血管壁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活检可见小血管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新月体多见,临床易损害多系统,肾脏、肺、消化道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临床并不少见,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漏诊、误诊较多,多系统损害较重,预后较差,ANCA检测、及早肾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