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胆总管囊肿是中国儿童高发先天重大胆道畸形之一,可导致癌变。癌变与年龄、胰胆合流异常、手术及方式、胆道梗阻、胆道结石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对胆总管囊肿恶变的临床表现、恶变机制、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危险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恶变 先天性胆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RCP(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我院的82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计算机方法分为两组,基础组(41例)与联合组(41例),基础组采用了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联合LC治疗,联合组采用ERCP与LC联合治疗。结果:联合组指标优于基础组(P<0.05)。结论:联合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特点,在临床上可以得到应用。

  • 标签: ERCP LC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心外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膈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的小儿肿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心外联合手术治疗的合并膈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的8例肿瘤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手术取胸腹联合正中切口,心外科先行打开心包,备体外循环,然后普外科上台切除腹部原发肿瘤,切开膈下下腔静脉并取出膈下瘤栓,同时尝试自下腔静脉开口处取出膈上瘤栓,若瘤栓无法自膈下完整取出,则收紧预制的肺动脉阻断带,建立体外循环,心外科切除膈上部分瘤栓或打开右心房切除右心房内瘤栓。结果8例患儿中,肝母细胞瘤4例,肾母细胞瘤3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其中瘤栓进入右心房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切开右心房取栓;1例在体外循环下切除膈上下腔静脉瘤栓;3例未行体外循环,在膈下完整取出瘤栓。8例患儿中,7例完整切除瘤栓,1例残留髂静脉瘤栓,8例患儿均未出现肺栓塞。8例患儿术后规律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10~57个月),6例存活,1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普外心外联合手术,在减少患者痛苦的前提下,可以一次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膈上瘤栓,提高了肿瘤的完整切除率,同时避免了肺栓塞发生的风险。使得以往痛苦大、风险高的手术变得更加安全、有效、人性化。

  • 标签: 普外心外联合 膈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瘤栓 肿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血管结扎术治疗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17例儿童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脾大内科治疗效果差,就诊于我院外科。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0.3~15.3岁,平均8.3岁。所有患儿均接受腹腔镜下脾血管结扎术。术后定期随访,用AW Volume Share 5软件对腹部增强CT的脾脏影像进行体积测量,评估手术前后脾脏体积。迄今随访3~38个月,平均19.8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11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0 ml(平均15 ml),无术中输血患儿。术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7 d)。术后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功能性脾脏体积较术前脾体积明显缩小[(307.393±177.634)cm3比(581.242±270.260)cm3,P=0.000];其中10例随访1年以上者测量了术后功能性脾脏体积,最近复查时的功能性脾脏体积较术后1个月的功能性脾脏体积显著增大(P=0.004)。脾梗死指数(即术后1个月脾梗死体积占术前脾脏体积的百分比)为0.31~0.99(平均为0.53)。术后无一例需继续输血治疗。结论腹腔镜脾血管结扎术是治疗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方式,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腔镜 脾血管结扎术 儿童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