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22.1-2023.12本体检中心收治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肝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肝纤维化组(18例)、早期肝纤维化组(10例)以及进展期肝纤维化组(12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技术测定肝脏硬度值与Forns指数、FIB-4、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无肝纤维化组、早期肝纤维化组、进展肝纤维化组患者血清层黏连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水平呈上升趋势,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技术测定肝脏硬度值与Forns指数、FIB-4、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对患者病情监测有一定实用价值,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提供了一定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输血患者1100例,并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了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HCV)、苍白密螺旋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采用相关的方法对患者在进行输血前的8项病毒进行检测,从而分析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得出,1100例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中,HBsAb占比率为22.63%,是阳性率占比最高的,之后阳性率占比较高的是HBsAg,占比率为11.09%,阳性占比率最低的是抗-TP,阳性占比率为0.27%;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患者存在两种或者三种重叠模式,因此HBsAg+HBsAb+HBcAb的感染模式占比最高,占比率为1.91%,之后是HBsAb+HBcAb,占比率为1.81%,感染模式占比最低的是HBsAb+HBcAb+HBeAb,占比率为0.36%;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阳性率有着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对患者在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进行加强,才能够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巨大黄斑裂孔患者56例5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39例39只眼;年龄(64.23±9.30)岁。患眼裂孔最小直径(827.36±83.16)μm。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中文版视功能问卷NEI VFQ-25进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PRF组和内界膜(ILM)组,各28例28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1.588)、性别构成比(χ2=0.760)、BCVA(Z=-0.400)、裂孔最小直径(t=-0.604)、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t=1.331)、NEI VFQ-25得分(t=0.9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RF组以PRF膜填塞裂孔,ILM组以ILM翻转填塞裂孔,充分气液交换后填充无菌空气。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变化、裂孔闭合形态、CBFA以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PRF组、ILM组患眼中,裂孔闭合分别为27(96.4%,27/28)、26(92.6%,26/28)只眼;BCVA中位数均为0.70;CBFA分别为(1.99±0.20)、(1.91±0.18)mm2;NEI VFQ-25得分分别为(81.36±12.39)、(78.39±10.12)分。与手术前比较,PRF组、ILM组患眼手术后BCVA(Z=-4.636、-4.550)、CBFA(t=-27.115、-31.135)均显著提高,NEI VFQ-25得分(t=-15.557、-10.675)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间手术后BCVA(Z=-0.167)、CBFA(t=1.554)、NEI VFQ-25得分(t=0.9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6、0.126、0.331)。结论PRF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与ILM填塞疗效相当,均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提高脉络膜血流灌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查确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17例1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55.18±7.91)岁。所有患眼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PRF填塞手术,手术完毕时行空气填充。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和1、3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以手术后3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眼BCVA、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以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等变化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17只眼中,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复发性黄斑裂孔分别为6、7、4只眼;裂孔直径(723.94±38.30)μm。手术后3个月,所有裂孔均闭合。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3个月患眼BCVA(t=4.458)、SVD(t=2.675)提高,CFT降低(t=6.329),FAZ减小(t=4.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均未见高眼压、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PRF填塞手术及空气填充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提高视网膜血流灌注。
简介:摘要:智能信息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电气智能化的实现,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制造效率,显著降低了工资和费用成本。同时,人类还可以使用机械设备的手动操作来处理工业生产中的其他重要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减少了工人误操作造成的潜在人类危害。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力系统和电气工程行业已成为不同行业的基础产业,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对每个行业都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因此,智能化是电气工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便利,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程质量。
简介:摘要:信息化深入课堂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常见,信息化的融入给课堂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这些元素汇集到一起共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可以感受到更不一样的课堂,也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新鲜感,这样长此以久下来,学生也就能够有更多的激情。在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随着信息化的融入得到提高,兴致也会更高。而且信息化深入课堂也是在推着课堂的模式创新,课堂也能够有更好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