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国胰腺疾病大数据中心(CPDC)及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胰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CPDC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SEER数据库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录的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Log-rank、倾向性评分匹配等方法比较两个数据库患者的预后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由CPDC和SEER数据库中分别提取1 977例和2 22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资料。CPDC中男性比例(60.90%,1 204/1 977)高于女性(39.10%,773/1 977),而SEER数据库中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1 112例,女性1 108例)(χ²=48.977,P<0.01)。两个数据库中45岁以下的胰腺癌患者比例均较小,占比最大的年龄段均为60~74岁,SEER数据库中≥75岁患者比例(24.28%,539/2 220)高于CPDC(7.89%,156/1 977) (χ²=202.090,P<0.01);CPDC中45~59岁胰腺癌患者比例(33.69%,666/1 977)高于SEER数据库(19.77%,439/2 220)(χ²=103.640,P<0.01)。两个数据库中胰头癌患者比例均大于胰体尾癌,且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2 181 502,P=0.740)。SEER数据库中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淋巴结数目均多于CPDC(W=3 265 131、2 954 363,P值均<0.01);SEER数据库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的患者比例(63.24%,1 404/2 220)高于CPDC(27.62%,546/1 977)(χ²=532.130,P<0.01)。CPDC中未接受辅助和(或)新辅助治疗患者的比例(57.16%,1 130/1 977)高于SEER数据库(24.91%,553/2 220)(χ²=451.390,P<0.0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CPDC和SEER数据库中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个月和23个月(Log-rank检验:χ²=4.500,P=0.03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数据库共同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75岁、胰头癌、低分化与未分化癌、T分期、N分期等(P值均<0.05)。两个数据库中新辅助或辅助治疗均为预后的保护性因素(CPDC:Wald=27.082;SEER数据库:Wald=212.285;P值均<0.01),SEER数据库中年龄45~59岁为保护性因素(Wald=5.212,P=0.020)。结论两个数据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个数据库中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新辅助或辅助治疗率等方面存在差距。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UCOGCP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33~71岁。病人术前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胰头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肿瘤行胰体尾+脾切除术,均行标准范围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依据多学科讨论结果个体化制订。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结果与治疗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术前检查结果与治疗情况:5例病人中,1例术前CA19-9升高为65.43 U/mL,4例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为正常值。5例病人术前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4例为囊实性肿瘤,1例实性肿瘤边缘延迟强化伴中心坏死。5例病人磁共振成像检查T1序列、T2序列及加权弥散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5例病人影像学检查评估结果显示:3例为可切除肿瘤;1例为局部进展期肿瘤,侵犯结肠、胃及部分小肠且伴门静脉癌栓;1例为胰头肿瘤伴同时性肝左外叶长径为0.4 cm孤立转移灶。PET-CT检查结果示肝左外叶高代谢病灶,术前经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UCOGCP。5例病人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例可切除肿瘤病人中,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1例局部进展期胰体尾部肿瘤病人行胰体尾+脾+横结肠+胃部分切除+门静脉瘤栓取出术;1例胰头部肿瘤伴肝转移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左外叶切除术。5例病人中,2例术后行吉西他滨单药辅助化疗,1例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1例行替吉奥单药化疗,1例未行辅助化疗。(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例病人中,4例大体标本呈囊实性,1例呈实性伴中心出血坏死。肿瘤长径为5.2 cm(2.0~14.0 cm)。5例病人手术切缘均为阴性。5例病人中,1例伴门静脉侵犯,2例伴脉管侵犯,3例伴神经侵犯,2例伴淋巴结转移(同一例病人可合并多处侵犯和转移)。5例病人中,4例可获取留存石蜡标本,重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68及Vimentin均呈阳性,3例程序性死亡配体-1染色呈阳性,其中2例为5%阳性、1例为25%阳性。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大量梭形组织细胞样肉瘤细胞间可见破骨样巨细胞,散在多形癌巨细胞。4例病人肿瘤突变负荷为3.23 Muts/Mb(2.61~21.77 Muts/Mb)。4例病人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为状态稳定。4例病人行二代基因测序,均携带胰腺导管细胞癌常见的KRAS基因突变,其中合并TP53胚系突变,合并TP53体细胞突变,合并TP53、BLM、CDKN2A体细胞突变,合并ARID1A体细胞突变各1例。(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1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随访期间,4例病人无病生存,1例病人术后第11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结论UCOGCP临床罕见,影像学检查常表现为囊实性肿瘤,肿瘤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常呈高表达。病人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即使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或远处转移,病人仍可从扩大根治性手术中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分析微小RNA(miR)-324-5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探究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4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miR-324-5p表达水平,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324-5p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在PANC-1细胞中转染miR-324-5p mimic后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miR-324-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蛋白质电泳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并结合miRNA在线靶点预测分析工具和基因功能分析,寻找miR-324-5p直接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结果TCGA数据库资料显示miR-324-5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胰腺组织,且低表达miR-324-5p的胰腺癌患者预后更差;34对胰腺癌及癌旁组织检测结果证实miR-324-5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11.7±2.0)低于癌旁胰腺组织(70.9±14.4),低表达miR-324-5p的患者神经侵犯率(82.1%,23/28)高于高表达患者(33.3%,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细胞系中miR-324-5p表达水平降低,上调PANC-1细胞中miR-324-5p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细胞垂直迁移数量(30.11±5.2)个和水平运动能力(174.6±27.0)μm也较对照组(63.6±4.2)个和(458.3±22.3)μ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线靶点预测工具和基因功能分析结果发现4个与肿瘤转移或EMT调控相关的基因(KLF3、MGAT3、PBX1、ZNRF2)可能是miR-324-5p直接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结论胰腺癌中miR-324-5p具有抑癌作用,其低表达与肿瘤神经侵犯、预后差相关。胰腺癌细胞中miR-324-5p可能直接调控KLF3、MGAT3、PBX1、ZNRF2等基因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