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家庭照护者营养照护主要的阻碍因素,为护理工作者提高家庭照护者营养照护质量,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1年1—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14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整理资料。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家庭照护者营养照护阻碍因素提炼出4个主题,9个副主题。(1)主题1:营养照护认知不足。①照护者对营养照护重要性认知不足;②照护者缺乏辅助进食营养风险相关认知。(2)主题2:营养照护能力欠缺。①照护者营养知识缺乏;②照护者实践操作能力欠佳;③照护者的依从性、主动性较差。(3)主题3:营养信息获取和利用困难。①照护者信息获取受限;②照护者信息运用困难。(4)主题4:营养照护的照护者角色障碍。①缺少社会支持;②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结论护理工作者可以针对家庭照护者营养照护阻碍因素制订个性化干预措施,促进家庭照护者营养照护质量的提高,进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瘤(MIA)与单发颅内动脉瘤(SI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2例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医院的神经外科确诊并收治,根据动脉瘤的数量将患者分为MIA组[118例(共269个动脉瘤)]和SIA组(964例)。观察两组动脉瘤的一般特征,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短期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短期预后不良。将单因素分析中P<0.5的自变量以及临床上较为关注的自变量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对MIA组和SIA组的临床资料进行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住院天数及短期预后。结果M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1±3.5)mm(0.2~25.0 mm),S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7±3.8)mm(0.9~35.0 mm)。两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级别、CT 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A组相比,MIA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4±11.7)岁、(58.8±11.6)岁,P=0.002]。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的级别、入院CT Fisher分级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IA组年龄更大,但SIA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精确匹配0对,模糊匹配118对,共计匹配成功118对。匹配后的两组患者住院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A组比较,MIA组短期预后较好(P=0.008);两组治疗方式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中MIA组血管内治疗更多。结论与MIA患者比较,SIA患者更易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级,但MIA患者的年龄更大,且更倾向于采用血管内治疗,短期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瘤(MIA)与单发颅内动脉瘤(SI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2例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医院的神经外科确诊并收治,根据动脉瘤的数量将患者分为MIA组[118例(共269个动脉瘤)]和SIA组(964例)。观察两组动脉瘤的一般特征,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短期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短期预后不良。将单因素分析中P<0.5的自变量以及临床上较为关注的自变量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对MIA组和SIA组的临床资料进行1 ∶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住院天数及短期预后。结果M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1±3.5)mm(0.2~25.0 mm),SIA组动脉瘤的直径为(5.7±3.8)mm(0.9~35.0 mm)。两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级别、CT 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A组相比,MIA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4±11.7)岁、(58.8±11.6)岁,P=0.002]。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的级别、入院CT Fisher分级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IA组年龄更大,但SIA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精确匹配0对,模糊匹配118对,共计匹配成功118对。匹配后的两组患者住院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A组比较,MIA组短期预后较好(P=0.008);两组治疗方式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其中MIA组血管内治疗更多。结论与MIA患者比较,SIA患者更易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级,但MIA患者的年龄更大,且更倾向于采用血管内治疗,短期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湿疹患者实施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加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干预后,患者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湿疹患者共110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加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5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92.73%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参照组69.09%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方面,研究组疼痛症状评分、红斑症状评分、鳞屑症状评分、浸润症状评分、肥厚症状评分、水疱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湿疹患者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湿疹患者实施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加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疗效及症状,故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