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中不同的治疗直线加速器存在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Varian Vital_Beam加速器和Elekta Versa_HD加速器接受IMRT的宫颈癌患者320例,年龄32~75岁。每例患者在放疗计划设计完成后,按照治疗计划的移床参数进行X线模拟定位机复位验证,治疗实施时,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进行体位验证,共960次CBCT摆位误差数据。记录并观察CBCT校准后的体位误差数据并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Varian Vital_Beam和Elekta Versa_HD直线加速器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平移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0±0.32)cm、(0.00±0.25)cm、(0.04±0.24)cm和(0.08±0.40)cm、(0.02±0.33)cm、(0.04±0.25)cm,头脚SI与前后AP两个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右LR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rian Vital_Beam和Elekta Versa_HD直线加速器在冠状RTN、矢状Pitch、横断Roll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2±1.00)°、(0.81±1.33)°、(-0.32±0.64)°和(0.24±0.73)°、(0.28±1.64)°、(-0.01±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的系统误差:Varian Vital_Beam各方向为头脚SI 0.29 cm、左右LR 0.22 cm、前后AP 0.22 cm、冠状RTN 0.81°、矢状Pitch 1.46°、横断Roll 0.63°;Elekta Versa_HD各方向为头脚SI 0.37 cm、左右LR 0.30 cm、前后AP 0.23 cm、冠状RTN 0.69°、矢状Pitch 1.44°、横断Roll 0.72°。总的随机误差:Varian Vital_Beam各方向为头脚SI 0.23 cm、左右LR 0.18 cm、前后AP 0.14 cm、冠状RTN 0.98°、矢状Pitch 0.87°、横断Roll 0.55°;Elekta Versa_HD各方向为头脚SI 0.28 cm、左右LR 0.23 cm、前后AP 0.15 cm、冠状RTN 0.54°、矢状Pitch 1.02°、横断Roll 0.56°。结论不同放疗设备存在的系统误差有所差异,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横断Roll方向的分析中,Varian Vital_Beam的系统误差小于Elekta Versa_HD的系统误差;而冠状RTN、矢状Pitch旋转方向的系统误差大于Elekta Versa_HD的系统误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引导的Unity放疗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临床试验入选24例患者,按治疗部位分为头颈组、胸腹组、盆腔组、脊柱组和肢体组,总共384个治疗分次。在无外置激光的情况下进行摆位,统计在线治疗流程中不同阶段所需时间和每个分次的配准误差。每周利用MR几何形变模体检测MR图像几何形变大小。并利用ArcCheck对参考计划、在线计划及离线计划进行剂量验证。结果头颈组、胸腹组、盆腔组、肢体组、脊柱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29.1、27.6、26.6、25.6、32.0 min。5个组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头颈组(0.08±0.06)、(0.16±0.13)、(0.08±0.05) cm,胸腹组(0.23±0.18)、(0.50±0.47)、(0.12±0.1) cm,盆腔组(0.25±0.19)、(0.32±0.25)、(0.11±0.09) cm,肢体组(0.46±0.38)、(0.26±0.26)、(0.13±0.07) cm,脊柱组(0.33±0.30)、(0.34±0.23)、(0.08±0.06) cm。在中心区域MR几何形变大小在0.3 mm以内,直径500 mm的球体区域内形变大小在2.1 mm内。所有参考计划、在线计划、离线计划平均γ通过率分别为97.92%、97.84%、94.58%。结论MR引导放疗具有较大临床应用潜力,但MR引导的Unity放疗系统流程较为复杂,各部门的协同性对治疗的影响较大,还需进一步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AAPM TG-263实现宫颈癌放疗危及器官(OAR)和靶区命名标准化。方法采用Matlab软件自编程实现放疗结构文件的读取与解析后,逐一自动输出、记录、存储每个子结构命名。对所有子结构命名统计整理后,以关键词对结构名进行归类。根据TG-263制定OAR和靶区标准命名转换表,并通过程序对归类后的结构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输出标准化命名后的放疗结构文件,并导入计划系统。结果144例宫颈癌患者的放疗结构均成功转化,并在放疗计划系统中正确显示。转化前OAR和靶区的命名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同一结构的命名存在较大的差异;转化后将43种OAR、74种靶区的命名方式分别规范统一成20种与8种,方便工作人员的理解与沟通。结论实现宫颈癌放疗结构命名标准化,可减少命名的不一致性,并为盆腔肿瘤命名标准化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对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以及在不考虑旋转误差、靶区及邻近器官变化的情况下不同BMI宫颈癌患者放疗的最佳体位。方法将9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BMI分为过轻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3.9 kg/m2)和超重组(BMI≥24 kg/m2),每组各30例。每组内又分为仰卧位(15例)和俯卧位(15例)两种体位固定方式。获取90例宫颈癌患者共2 250组CBCT数据,记录并分析每组内摆位误差大小,并根据公式MPTV=2.5Σ+0.7σ计算最佳体位靶区外扩边界值。结果不考虑BMI分组情况下,仰卧位和俯卧位在x、y、z轴向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BMI情况下,过轻组中仰卧位在x、y轴向的摆位误差小于俯卧位(P<0.05),但z轴向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应的仰卧位MPTV为4.76、4.27、5.73 mm;正常组中仰卧位和俯卧位x、y轴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轴向的摆位误差俯卧位小于仰卧位,其对应的俯卧位MPTV为6.42、10.21、4.91 mm;超重组中仰卧位和俯卧位在x、z轴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y轴向的摆位误差俯卧位小于仰卧位,其对应的俯卧位MPTV为5.88、5.26、5.32 mm。结论不考虑旋转误差、靶区及邻近器官变化情况下,BMI≤18.4时固定方式选择仰卧位较好,BMI≥18.5时固定方式选择俯卧位较合适。
简介:摘要目的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执行前,分析"体位固定""CT扫描""模拟复位"这3个步骤膀胱充盈程度保持一致性情况。方法2014年随机收治105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宫颈癌68例、直肠癌32例、阴道癌3例、前列腺癌2例),监测膀胱尿量到目标尿量400 ml。首先,叮嘱患者排空膀胱,用膀胱容积测量仪BVI 9400测量患者膀胱排空时尿量。随后,患者立即饮水约540 ml,进行自主憋尿,每间隔0.5 h进行测量。同时,在患者主诉"尿急"时,测量膀胱尿量,并记录时间。排空时、排空后0.5 h、排空后1.0 h、主诉"尿急"时、实际时的尿量和时间描述为U0和t0、U0.5和t0.5、U1.0和t1.0、Ut和t、UT和T。结果性别和年龄因素导致憋尿能力不同,U1.0女性憋尿能力比男性强(P=0.003)、U1.0非老年组憋尿能力比老年组强(P=0.002)。在3个步骤对比中,排空后1.0 h尿量U1.0(P=0.177)、实际时尿量UT(P=0.052)具有一致性,最终尿量均集中在298~526 ml。患者排空尿量后首次主诉"尿急"的时间t为(75.2±49.9) min,此时尿量Ut为(331.2±140.3) ml。模拟复位时,Ut与UT相近(P=0.198)。结论患者排空膀胱后立刻喝水540 ml,自主憋尿1.0 h后有主诉"尿急"情况,并能达到目标尿量(400 ml),这时的膀胱尿量U1.0在体位固定、CT扫描、模拟复位有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放疗前有无模拟复位验证的误差并探讨放疗前模拟复位验证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随机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74名(年龄20~60岁),共870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摆位误差数据。把放疗前进行X线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无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B组,治疗实施时使用CBCT进行体位验证。记录并观察首次治疗CBCT校准后的体位误差数据与首次治疗所需的时间(A组为模拟复位验证时间加首次治疗时间,B组为首次治疗时间),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头脚(SI)方向误差分别为(0.07±0.33)cm、(0.15±0.43)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5,P<0.001);而左右(LR)与前后(AP)方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时间远小于B组[(17.73±2.87)min比(34.51±3.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80,P<0.001)。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PTV=2.5∑+0.7σ计算出A组与B组在各个方向的外扩边界,A组与B组LR分别为7.6 mm、7.9 mm,SI分别为7.6 mm、10.6 mm,AP分别为10.2 mm、10.7 mm。结论A组患者放疗前通过模拟复位验证后在SI方向重复性优于B组;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患者的时间远小于B组,患者治疗体位保持的时间缩短,在临床上乳腺癌放疗前进行复位验证可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并且减少患者因单次治疗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体位不确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托架联合发泡胶固定和单发泡胶固定在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上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更优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其中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固定(发泡胶组),另外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联合组)。所有患者予每周1次CBCT扫描,获得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误差并进行t检验,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结果发泡胶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88±2.76)、(2.0±3.26)、(1.22±3.55)mm,俯仰(Rtn)、翻滚(Pitch)、旋转(Roll)角度误差分别为-0.24°±0.85°、0.16°±1.11°、-0.32°±1.05°,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75、8.46、8.73 mm;联合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2.74)、(1.0±3.01)、(1.82±3.21)mm,Rtn、Pitch、Roll角度上的误差分别为0.64°±0.59°、0.71°±1.22°、0.29°±0.73°,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35、7.47、7.61 mm。两组的误差比较,LR、SI、AP方向和Rtn、Pitch、Roll角度的t值分别为-4.304、-2.681、1.384、-9.457、-3.683、-5.323,其中在LR、SI、Rtn、Pitch以及Roll方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方式比单纯使用发泡胶固定效果更好,计划外扩边界也更小,因此推荐临床上乳腺癌放疗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癌放疗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差异性及摆位误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108例(男84例,女24例,中位年龄5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真空袋固定。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组(双手上举52例)、B组(双手下垂56例)。患者治疗前使用机载锥形束CT(CBCT)扫描,总共得到容积CT图像677次。重建后和定位CT图像进行六维配准,记录摆位误差数值。原始数据取绝对值后行Kolmogorov-Smirnov Z非参数秩和检验,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和B组六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在头脚(SI)、左右(LR)、腹背(AP)方向的误差值依次为:0.20(0.30)cm、0.20(0.20)cm、0.20(0.20)cm和0.20(0.30)cm、0.20(0.20)cm、0.10(0.20)cm;原始数据取绝对值后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Z值分别为0.875、0.844、2.164,AP方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A组和B组在冠状位(RTN)、矢状位(Pitch)、横断位(Roll)方向的误差依次为:0.50(0.60)°、0.60(0.70)°、0.70(0.90)°和0.50(0.60)°、0.80(1.20)°、0.60(1.00)°;原始数据取绝对值后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Z值分别为0.942、2.645、2.356,Pitch与Roll方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方向的误差与LR、AP、Pitch方向的误差有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209、0.338、0.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P方向的误差与Pitch、Roll方向的误差有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150、-0.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线性方向:B组在AP方向的摆位误差比A组小;旋转方向:A组在Pitch方向的摆位误差比B组小,B组在Roll方向的摆位误差比A组小。根据相关性分析,SI方向误差与LR、Pitch方向误差低度相关,与AP方向误差中度相关;AP方向误差与Pitch、Roll方向误差低度相关。临床应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固定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锥形束CT(CBCT)联合六维(6D)治疗床纠正子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精度及靶区外放边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6例子宫颈癌患者,年龄35~70岁;卡氏评分>80分。接受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每例患者每次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共714次,得到容积CT图像,重建后和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先进行3D配准,记录摆位误差数值,再次进行6D配准,记录6D摆位误差数值;记录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并分析BMI在6D配准中冠状面偏转角(Rtn)、矢状面俯仰角(Pitch)、横断面翻滚角(Roll)方向的影响;按Van Herk公式MPTV=2.5∑+0.7σ计算平移方向的相应外放边界值(MPTV)。对所有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3D配准和6D配准在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的摆位误差取绝对值分别为(2.1±0.9)、(3.2±1.2)、(2.3±1.2)mm;(1.8±0.6)、(3.2±1.0)、(2.2±0.8)mm;对原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中,SI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R和AP方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MI影响下,正常与肥胖患者在Rtn、Pitch、Roll方向的旋转摆位误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计算外放边界6D配准比3D配准在LR、SI和AP分别减少1.0、2.0、1.6 mm。结论CBCT联合6D治疗床在线纠正,6D图像配准优于3D图像配准;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PTV=2.5∑+0.7σ计算出6D的外放边界比3D的外放边界小,这对于在临床上子宫颈癌的放疗使用6D图像配准联合6D床比单使用3D床更具有优势,能够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提高肿瘤放疗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