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不植骨通气种植牙采取外提升和内提升两种上颌窦提升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患者9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术与上颌窦外提升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内提升组手术时间(21.53±5.76)min、术中出血(4.05±1.27)ml,低于外提升组的(63.40±9.26)min、(18.76±7.4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提升组术后12月周围骨增量(2.81±0.75)mm,高于外提升组的(2.14±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患者的治疗中,上颌窦内、外提升术均可发挥作用,其中内提升术的安全性更高,效果更明显,总体上优于外提升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纤维桩在口腔修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研究从我院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治疗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对患者分组后建立对照组(n=45)与修复组(n=45),对照组采用可塑纤维桩修复治疗,修复组采用预成纤维桩修复治疗,比较修复前后两组患者口腔功能,两种方式修复时间,以及修复成功率;结果:修复前各项组间对应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提升,组间比较,修复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组修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修复成功率(97.78%)高于对照组(8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可塑纤维桩修复方式相比,采用预成纤维桩修复治疗,可在口腔修复患者治疗中取得更加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CT)和血管的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40名受试者,根据诊断分为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2组,其中高度近视组20例,病理性近视组20例,用VG200 OCT对受试者右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2 mm扫描区进行成像,然后利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软件对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6 mm范围内CT进行测量,并对图像二值化,计算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的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较于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以黄斑为中心6 mm范围内的CT及CVI均有所下降。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6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分别为(171±54)μm和(92±37)μm(t=5.269,P<0.001),水平方向上分别为(149±47)μm和(81±34)μm(t=5.132,P<0.001)。2组中央1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t=4.386,P<0.001)和水平方向(t=4.46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4.836,P<0.001)、下方(t=4.452,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001,P<0.001)、鼻侧(t=4.747,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5.149, P<0.001)、下方(t=5.390,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999,P<0.001)、鼻侧(t=5.646,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直径6 mm范围内,2组间垂直方向CVI分别为0.593±0.030和0.535±0.069,水平方向分别为0.595±0.025和0.545±0.073;中央1 mm范围内CVI的在垂直方向(Z=-2.353,P=0.019)和水平方向(t=3.109,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3.339,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29,P=0.042)的CVI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Z=-3.111,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83,P=0.037)区域2组间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眼轴的增长,垂直方向(r=-0.814,P<0.001)、水平方向上(r=-0.798,P<0.001)在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603,P<0.001)、水平方向上(r=-0.506,P<0.001)CVI明显减小。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垂直方向(r=0.724,P<0.001)、水平方向上(r=0.742,P<0.001)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588,P<0.001)、水平方向上(r=0.520,P<0.001)CVI明显减小。结论:与高度近视眼相比,病理性近视的CT和血流有所差异,且随眼轴延长和近视度数增加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