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有害饮酒给社会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显示2017年我国饮酒致死的人数是1990年的1.82倍,导致的死亡人群归因分值增幅达44.13%。饮酒导致的疾病负担日益严重。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限制有害饮酒综合干预策略比对分析发现,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有待完善的干预领域包括加强酒类生产、销售和流通环节的管控,通过企业自律、法规宣贯、家长和学校健康教育限制未成年人的酒类产品的可获得性;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填补限酒/戒酒适宜技术和服务的空白,提供酒精依赖快速筛查、简短戒酒干预等服务;加强酒类广告的限制措施,尽快出台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媒体)酒类产品营销活动规范;针对酒税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估,定期审查与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相关的酒类价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和危险因素暴露及防控现况。方法依托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研究,获取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3个维度29个指标的数据。对各指标进行了同向化(CHI得分越高表示心血管健康水平越好)、标准化和百分化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各省不同维度得分及最终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得分,并采用得分和秩次描述不同省份各维度CHI得分情况。结果黑龙江、西藏、吉林、河南、新疆的心血管病流行维度得分较低,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和北京的危险因素暴露维度得分较低,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和广西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控维度得分较低。在行为危险因素方面,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8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身体活动不足率、肥胖率M(P25,P75)分别为26.8%(25.15%,29.25%)、17.80%(11.60%,19.45%)、12.00%(8.90%,17.95%),每天人均盐摄入水平为8.6(8.2,9.3)g;在代谢性危险因素方面,血脂异常的患病率(33.7%)高于高血压(26.0%)和糖尿病(9.7%)的患病率,而其知晓率(14.5%)、治疗率(7.9%)和控制率(5.4%)均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指标。结论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较为严峻,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65岁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预测2019-2023年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方法利用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老年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慢性病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全时间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可信区间;采用对数线性模型预测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 697.05/10万降至3 555.35/10万,平均每年下降2.0%(95%CI:-2.7%~-1.3%)。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APC=-2.1%,95%CI:-2.8%~-1.3%)、中部地区(AAPC=-2.8%,95%CI:-3.4%~-2.1%)下降速度均快于西部地区(AAPC=-0.8%,95%CI:-1.8%~0.2%)。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9.82%上升至91.41%,平均每年上升0.1%(95%CI:0.1%~0.2%)。预计至2023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3 906.23/10万)仍高于女性(2 708.43/10万);农村年龄标化死亡率(3 283.20/10万)与城市(3 250.01/10万)相接近;西部地区(3 782.48/10万)与东部地区(3 037.01/10万)、中部地区(3 249.24/10万)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结论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建议以老年人群中男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作为今后慢病防控关注的重点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为长寿研究选择对照组,以改进长寿基因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基于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与全国死因监测数据融合形成的自然人群队列,纳入年龄≥90岁的老年人或年龄<80岁且已死亡的汉族人群(对照组),排除死于伤害、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个案,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多次迭代和自组织聚类,选取人口学特征、患病、生活习惯、社会行为、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似的≥90岁老年人和对照组,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研究采用PLINK 1.9软件评估测序数据质量,开展常染色体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长寿的logistic回归,用Q-Q图可视化SNPs与长寿关联的P值。结果研究从基线177 099例调查对象中筛选出1 019例人群基因组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其中长寿组517例、对照组502例。长寿组和对照组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长、血脂水平和自评口腔健康状况总体相似,在社会经济状况、身体活动时间、BMI和自评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经质控,4 618 216个SNPs进入关联分析。长寿组相关SNPs分析结果P值的Q-Q图显示在P值1e-4的区域有明显小于预期P值的富集,P<1e-7区域也检出了显著信号。结论自组织神经网络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从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中有真实死亡年龄和死亡原因的样本中选取长寿对照样本,提高长寿基因组关联分析检验效能。本研究为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筛选样本开展巢式病例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我管理小组干预后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8—11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开展了一项为期3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通过张贴海报、入户询问和电话通知等方式共招募510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260名)和对照组(250名)。最终500名患者完成了研究,其中干预组259名,对照组241名。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后2年、干预后5年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测量其糖尿病自我效能水平,建立两水平随机系数模型分析自我效能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小组干预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文化程度、病程和治疗方式与其自我效能呈正相关而性别和年龄则不影响其自我效能。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自我效能相对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分别高4.66分(P<0.05)、6.40分(P<0.05)和11.02分(P<0.05);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每增加1年,其自我效能升高0.23分(P<0.05)。治疗方式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遵医嘱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和血糖监测自我效能方面。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治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后,经过自我管理小组干预,两组自我效能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升高,干预组比对照组高7.95分(P<0.05)。干预结束后,两组自我效能得分均逐年下降,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快,干预后2年较对照组降幅高5.41分(P<0.05),干预后5年较对照组降幅高8.94分(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干预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但在无后续干预的情况下自我效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