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Xp11.2/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TFE3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5例TFE3 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29例;年龄(40.6±14.7)岁。中位肿瘤直径4.0(1.9~20.0)cm;肿瘤位于左肾30例(54.5%),右肾25例(45.5%)。术前影像学检查示,肿瘤边界清晰41例(74.5%),边界不清14例(25.5%);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双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术前分期:Ⅰ期38例(69.1%),Ⅱ期5例(9.1%),Ⅲ期9例(16.4%),Ⅳ期3例(5.5%)。行保留肾单位手术31例(56.4%),根治性肾切除术24例(43.6%)。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病理分期:pT1期41例(74.5%),pT2期5例(9.1%),pT3期8例(14.5%),pT4期1例(1.8%)。N1期4例(7.3%),M1期2例(3.6%)。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示,55例TFE3均呈弥漫性强阳性反应,组织蛋白酶K阳性36例(65.5%),CD10阳性48例(87.3%),CK7阳性7例(12.7%),CA-IX阳性2例(3.6%),PAX8阳性35例(63.6%)。2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均为阳性,显示分裂信号的细胞核占比分别为40%和30%。55例中位随访时间27(3~96)个月。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0%和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09)、pT分期(P<0.001)、局部淋巴结侵犯(P=0.003)、手术方式(P=0.006)与TFE3 RCC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HR=4.824,95%CI 1.129~20.604,P=0.034)和局部淋巴结侵犯(HR=5.522,95%CI 1.066~28.611,P=0.042)是影响TFE3 RCC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T1期患者,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7%和81.5%。结论TFE3 RCC影像学检查常缺乏特征性表现,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和FISH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大部分TFE3 RCC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较好,pT分期和局部淋巴结侵犯是TFE3 R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录因子E3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经腹膜外途径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访视和相关检查,自愿参加临床试验,本人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肿瘤指标符合以下手术指征之一,前列腺癌分期≤T2b期,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 ng/ml,Gleason评分≤ 7分;肾肿瘤分期为T1期,单发,肿瘤最大径≤4 cm;肾上腺肿瘤直径≤7 cm,如为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肿瘤直径≥3 cm。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或计划在试验期间进行其他大型手术治疗者,或无法从任何此类手术并发症中恢复者;梅毒、乙肝、HIV感染及携带者;长期服用抗凝药或有血液系统疾病;试验期间无法有效避孕,或其他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本试验的情况。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由包含高清显示器的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容纳蛇形机械臂的手术执行系统和可弯蛇形机械臂4个部分组成。所有术式均采用经腹膜外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脐下做约3 cm纵行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分离腹膜外间隙,置入操作鞘,于右麦氏点与脐之间放置12 mm套管作为辅助孔。肾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患者取侧卧位,腋中线髂嵴上2 cm做约3 cm切口为主操作孔,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至腹膜后腔,于腋前线髂前上棘水平处放置12 mm套管作为辅助孔。连接各机械臂后操作,操作结束后,经辅助孔放置引流管1根,标本装袋取出,依次关闭切口。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PSA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后病理结果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患者,其中前列腺癌6例,肾肿瘤8例,肾上腺肿瘤3例。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56.7±14.6)岁。BMI(23.3±3.4)kg/m2。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3种术式总体平均手术时间(206.9±50.1)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136.5±51.1)min;平均出血量(21.0±9.2)ml;平均切口大小(3.5±0.5)cm,均增加1个12 mm辅助通道,术中未再增加手术操作孔;平均住院时间(8.1±2.7)d。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44.6±35.1)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184.0±39.0)min,平均出血量(36.6±23.6)ml,术后病理检查2例切缘阳性,手术前后PSA分别为(9.1±3.1)ng/ml和(0.02±0.0015)ng/ml。肾部分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89.6±49.4)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115.0±39.7)min,平均出血量(12.7±8.3)ml,平均热缺血时间(23.1±10.8)min,患者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110.7±18.7)ml/min和(119.1±23.4)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肾上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77.6±26.9)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99.0±20.4)min,平均出血量(11.6±6.2)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lavien-Dindo≥3级并发症。结论采用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可经腹膜外途径安全有效地施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切除术。

  • 标签: 机器人手术 单孔腹腔镜 前列腺癌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第四臂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0例初诊为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应用第四臂的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按手术入路分为2组。经腹膜后组312例,男198例,女114例;平均年龄54.0(18~82)岁;肿瘤位于右肾152例(48.7%),左肾155例(49.7%),双肾5例(1.6%);肿瘤大小(3.5±2.7)cm;R.E.N.A.L.评分4~5分105例(33.7%),6~8分143例(45.8%),9~12分64例(20.5%)。经腹腔组168例,男105例,女63例;平均年龄53.2(21~79)岁;肿瘤位于右肾85例(50.6%),左肾78例(46.4%),双肾3例(1.8%);肿瘤大小(3.8±2.9)cm;R.E.N.A.L.评分4~5分52例(31.0%),6~8分81例(48.2%),9~12分35例(20.8%)。经腹膜后组患者取健侧90°侧卧折刀位,镜头孔套管放置于髂嵴上2~3 cm处,分别于腹侧和背侧距镜头孔套管8 cm处放置1个操作孔套管,两操作孔与镜头孔的连线夹角为150°~180°,距腹侧操作孔的腹侧8 cm处建立第四臂操作孔,腹侧操作孔和第四臂操作孔连线与水平线夹角≤15°。术中通过第四臂操作孔放置抓钳,可用于推挡脂肪、腹膜,牵引抬举肾脏等,以获得满意的操作空间和位置;可以协助释放和回收无损伤动脉夹,保证阻断确切可靠;可以协助缝合,保证缝合位置准确、张力适当。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经腹膜后组和经腹腔组的装机时间分别为(12.3±5.3)min和(7.8±3.8)min,控制台时间分别为(70.5±17.1)min和(89.4±23.9)min,热缺血时间分别为(17.3±8.2)min和(19.2±9.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5.2±47.3)ml和(125.8±52.1)ml,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分别为(1.5±1.8)d和(2.7±2.4)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3±1.8)d和(7.4±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后组和经腹腔组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0和0.6%(1/168),留置引流管时间分别为(4.6±2.5)d和(4.9±2.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腹腔组[21.5%(67/312)与30.3%(51/168),P=0.031],其中Clavien Ⅰ~Ⅱ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8%(62/312)与28.6%(48/168),P=0.030],Clavien 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312)与1.9%(3/168),P>0.05]。结论经腹膜后入路应用第四臂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与经腹腔入路相比,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手术并发症更少。

  • 标签: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 经腹膜后入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mHLA-DR)等指标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RIRS)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早期监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金华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407例RIRS患者,依据临床SIRS诊断标准分为非SIRS组374例和SIRS组33例,分别检测患者术前、术后2 h、6 h、1 d、3 d、6 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mHLA-DR、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4和mHLA-DR,采用干式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PCT和CRP。不同时间点的4种检测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间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 (F=1 072.000,P<0.01)、mHLA-DR(F=338.120,P<0.01)和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000,P<0.01),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6 h的CD64、mHLA-DR和PC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均大于0.900(P<0.05)。结论CD64、mHLA-DR、PCT可有效预测RIRS后SIRS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CD6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 降钙素原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