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合并VH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依据随机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眼分为手术完毕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均为25例25只眼。所有患眼后极部未见增生性改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7,P=0.030 );性别构成比(χ2=0.330 )、糖尿病病程(t=-1.144)、logMAR BCVA (t=-0.148 )、晶状体状态(χ2=0.397 )、是否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眼数(χ2=1.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4、0.258、0.883、0.529、0.248 )。所有患眼均接受27G PPV治疗。注药组患眼于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手术后1周,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VH复发情况、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情进展情况。结果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对照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80、-4.840、-4.892、-5.439,P<0.001 )。手术后3、6个月,注药组患眼VH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0、4.153,P=0.192、0.103 )。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患眼CR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2、-2.638、-3.613、-3.037 ,P=0.012、0.010、0.001、0.004、0.005 )。手术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PDR可有效降低PPV后VH复发,改善BCVA;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7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临床为基础的前瞻性连续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PPV治疗的原发性RRD患者50例5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27G PPV,视网膜完全复位后,视网膜裂孔周围及变性区行激光光凝;使用27G钝性针头将Healaflow完全覆盖于视网膜裂孔表面,注射量根据视网膜裂孔大小确定,以裂孔完全被包含为标准。手术后无体位限制。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8±6.3)个月。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BCVA、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0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58.0% ),女性21例(42.0% )。平均年龄(58.5±11.2)岁。单一裂孔28只眼(54.9%);2~5个裂孔23只眼(45.1 %)。是否累及黄斑区分别为32 (62.7%),19 (37.3%)只眼。首次视网膜复位50只眼(98.0% ),最终所有患眼均复位(100.0% )。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logMAR BCVA分别为0.95±0.80、0.22±0.17;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6,P<0.001 )。手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31只眼(60.8% )。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27G PPV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RRD,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小量化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及术前视网膜激光光凝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及队列研究。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0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48例(53只眼)严重PDR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53.5(40.0,59.0)岁。采取“最小量化”玻璃体切除术理念进行手术:所有患者术前3 d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以27G+玻璃体切除系统完成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术中不追求彻底清除增生机化膜,以解除牵拉为主;灵活应用27G+玻璃体切割头来完成各种手术步骤,减少器械进出眼内次数;术中完成主要区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复位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按术前是否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分为光凝组和无光凝组分别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分别为1.90(1.30,2.30)、1.00(0.70,1.90)、0.80(0.50,1.30)、0.70(0.40,1.20)、0.70(0.40,1.20)。与术前相比,术后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5.11,P<0.01)。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视功能逐步改善。术后首次和末次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2.5%(50/53)和96.2%(51/53)。2只眼术后发生持续1周及以上的异常眼压;5只眼复发玻璃体积血(9.4%);4只眼(7.5%)发生视网膜脱离;未发生术后眼内炎、脉络膜脱离或切口相关的视网膜裂孔。光凝组术中(手术时间、硅油填充率、视网膜切开术率)及术后(术后BCVA、首次随访复位率、末次随访复位率、再手术率)各项参数与无光凝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光凝组具有更好的趋势。结论最小量化玻璃体切除术能够使严重PDR患者术后获得较好的视功能,以较小的创伤获取较大的收益;术前视网膜激光光凝可能有助于术后视力恢复。(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40-446)
简介:摘要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神经损伤、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膜形成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重要病理改变与多种玻璃体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相关。VEGF主要参与增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则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神经保护功能;IL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在缺氧状态下血浆和玻璃体液TNF-α显著升高,诱导炎症反应;多种眼部结构均可分泌TGF-β,是调节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则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黏附。另有多项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继续深入研究DR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相信随着DR发生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DR的早期干预及靶向治疗的效果将日趋理想。